彭曦,男,汉族,1934年10月生,山东省郓城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中国长城学会、中国秦汉史学会会员,现为宝鸡市炎帝研究会、周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宝鸡市书画家协会顾问。2001年12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聘任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彭曦抗日战争时期,随父母流落西北,1947年毕业于于右任先生创办的三原县民治小学。1947年至1950年就读于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开设的仪祉农校初中部。1953年从西北水利学校(现为武功水校)毕业后,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工作了三年多。1960年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先后在甘肃庆阳师范专科学校、宝鸡文理学院(原宝鸡师范学院)任教。曾任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主任、教授,1995年退休。1957年末他被补划为右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彻底改正。从此,他焕发了青春,在认真教学启迪学生创造思维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科研选题,在学术上进行探索追求,陆续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战国秦长城考察与研究》、《秦简公堑落考察报告》、《陕西洛河汉代漕运的发现与考察》等38篇学术论文和专著,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较高评价。1980年后,他曾先后当选为甘肃省第七届人大代表、甘肃省教书育人模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鸡市第六、七届委员会委员、宝鸡市劳动模范。 1992年获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证书并享受政府津贴。1993年分别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曾宪梓教育基金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二等奖。
1985年,彭曦开始搞长城考古与文化研究的大课题。学术界有人认为秦昭王长城没有修完。彭曦在阅读了大量史学文献和经过缜密的思考后认为,从宏观考虑,这段长城一定完成了。为了证明这一观点,彭曦走出书斋,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跋涉于陕、甘、宁、晋、蒙、冀诸省区的荒野大漠和深山峡谷间,总计徒步行走约 8000公里,成为我国徒步考察战国秦简公“堑洛”和秦昭王长城的第一位学者,彭曦用生命换来了学术界对战国秦长城的重新认定。专著《战国秦长城考察与研究》出版后,学术界盛赞他是“理论研究长城的第一人”。这项研究,已被编列为新中国50年来全国考古重要发现之一。
由长城文献资料库收集整理。
《史记》载秦简公七年(前408年)[1],秦为设防三晋而“堑洛”。史念海先生首揭其内涵为长城[2]。笔者考察了秦昭王长城之后[3],在陕西省教委和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又先后三次沿洛河右岸徒步考察,在大... 点此阅读全文...
我为何要研究长城? 我的童年是在抗日烽火中度过的,从山东流亡到大西北。读小学时《义勇军进行曲》是每天必唱的歌曲。“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震憾着我的心灵,铸造着我爱国的赤诚... 点此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