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普同志及诸位讨论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一句“雁北外长城”,这个目标可就大了。老照片上两个墩台之间似乎有墙体。
看了老普的图片和提示,又看了山居秋茗的讨论,我有如下想法:
一、关于河流
第一、雕鹗一带,确有河流,在堡南东、西而过。
雕鹗一带的长城在山上。
在山下的长城开始于康庄一带。
康庄一带也有河流,在土长城之内(南),但没有老照片上距离长城那样近。土长城地势相对较高。老照片拍摄距离很远,不敢判断。
根据《明史·地理一》记载:“雕鹗堡宣德五年六月置。北有浩门岭。南有南河,下流入於白河。西南距都司一百七十里。”
这就是说,山居秋茗所说的红河,和我看到的河流,就是明史中记载的南河。
这里河中水量不大,没有旧照片上的河流宽阔。
第二、是否有河流,并不能作为识别某地点的唯一标准。
理由是:进入七十年代以后,由于人为的环境破坏,我国北方大面积干旱,一些河流变为季节河,甚至许多河流消失。就连黄河这样的大河,八十年代中开始下游断流;九十年代中,中游干涸断流,这在以前谁也不敢想象。
第三、因此,那时平漫的河套,有可能是现在的干河床;干河床又可能是老乡现在的庄稼地。
二、关于墩台
山居秋茗所说这一带土长城上没有墩台,墩台在长城之内。到实地观看,这种说法应当是对的。
但是,墩台在康庄一带的土长城上还是有的。
从下虎村—上虎村—三岔口一带没有看到。
没有看到不等于没有。理由是:这里的土边远不如文革前高大。根据老乡介绍说,文革开始后,村里的农民开始挖长城上的土垫庄稼地,挖了许多年。因此长城边矮变薄,墩台是否被挖掉也未可知。
如果这里的长城属于明代建造,就应当有墩台。明代的墩台大致有两种作用。一是墩台在长城之上,用于守瞭边外。二是墩台建造在边内,用于向城、堡依次传递警讯。
三、关于地形
从雕鹗至三岔口,最接近老照片上的地形应当是康庄一带,再向下虎村、三岔口方向走,大山在北部,距离较远。
我现在发几张片子,请大家判断。
图片:康庄一带的地形
穷诗书于
2005-03-17 21:04:52 发表在分类:
明边搜寻 中
(48123次点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