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的老J
 从野人,到长城 

2004-09-01 Wed

走近黄峪口,领略野长城(二)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蒙蒙之中觉得帐内有点发亮,“日出,一定要看长城上的日出。”说话间我们抓上了照相机,钻出了帐篷。东方的高高山峦已经开始泛着红光,一道道金光从山的背后放射而出,太阳已经睡醒即将从山峦之巅爬出来,我顺着台立即登上了敌楼的顶部,准备记录下长城日出的壮观一幕。圆日跳跳蹦蹦,很快便跳上了山岭,红彤彤的太阳,不但照红了自己,而且染红了黄峪口的每一道山梁。沐浴在晨光之下的每一座敌楼,泛着橙色的光彩,被一条橙色的链条串连在一起,一条橙色的巨龙飞腾在高高的山巅之上,“谁持彩练当空舞,惟出晨光浴长龙。”而这条巨龙此时此刻正在雅典上空傲然升起。

透过敌楼的箭孔,晨曦洒着金光,照亮了楼内那留有数百沧桑见证的城墙,坑坑洼洼的城砖映出了黄色,一块块城砖都好像一段段历史,向人们诉说着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城砖之上,既有1974年一位上海游客留下的刻迹,又有八十年代用彩笔写下的“人民万岁”“大学生万岁”“地质队员万岁”的字样,还有近年来攀登者留下的刻刻划划,长城就是这样默默地忍受每一位攀登者的蹂躏。

晨光终于唤醒了转山子村的公鸡,几声激扬的鸡鸣也打破了村中的安静,村民开始陆续起床,开始了新一天的农耕生活。不知道是我们的到来破坏了村中的宁静,还是村民需要与外界更好地沟通交流,总之现代化的生活正在改变着转山子村,现代化的红墙灰瓦替代了过去的草坯房。但愿改变的是村民的生活和环境,不变的是横亘数百年的古长城。我们下山之后才发现,黄峪口正待开发成旅游景区,被欧航误认为长城的黄峪口峡谷也是村中开发旅游的资本,一面巨大的牌子立在村头,说明了这段故事,也被进一步引伸为野长城和幽雅峡谷为一体的景区风光的有力证据。不知道村民们将如何开发这段峡谷,更为知道游人的纷沓而至将野长城产生什么影响,只能祈祷每一位中国人都能善待中华民族共有的遗产——黄峪口长城。

8时左右,我们开始拔营,沿着古城墙准备下撤到转山子村头的那片树荫下的溪边FB休息。在墙基上行走一段后,前方灌木太密,我们只好顺着来时攀上长城时的那个地段,再次下到丛林中行走。刚开始还基本上可以寻见昨天开出的路,后来渐渐地沿着一条水沟,偏离了方向,偏离了长城,慢慢地沿着山坡向下偏去。后来我们索性准备顺着山坡上的水沟另开一条道,一直下到山底,考察一下山上到底还有什么村庄。

统一思想后,我们决心已定,艰难地顺着一条水沟下撤。虽然水沟中灌木较稀疏,但沟两侧的灌木和野树却密不透风,枝枝杈杈挡住了去路,每前进一步都需要用力地拨开枝杈,踩倒沟边的一些灌木。枝杈反弹打在了脸上,一阵阵痛疼;荆棘的硬刺扎在身上,犹如针扎;不知名的藤条缠在身上,让你举步艰难;没入高大的林中,辨不清方向,使你心中的底顿无。好在我们处惊不乱,牢牢地记住顺着水沟,不离开山脊,前方总会有路可寻。

翻过了整个密林的山脊,一段较陡的山坡之下,便是另一道较缓的山梁,我们终于下到了林木稀少的那道山道上,山涧间一座村庄隐现出来,“有路了”同时我们在山梁之上也找到了砍柴人踏出的一条小道。小道的两侧堆积了一些砍倒的柴木,柴木已经腐朽,但至少这条小道有人曾经走过,不管它废弃了多久,至少可以顺道下到村中。

沿着小道继续下行,我们见到了废弃许久的梯田,突然,山坡之下有人对话,侧过身去观察,原来有二位村民正在农田劳作。村民见我们从天而降非常惊讶,问我们从那里而来,我们说是登长城下来的,从转山子村绕到了这边。经打听终于知道了,下面的村庄是迎城岭村。一条水沟将我们引到了村后头的一座小铁桥边,水沟全部干涸长满了灌木,桥边有一口废弃的老井,水中漂浮着树叶和垃圾。以前村民赖以生存的水源,如今已全部遭弃,看样子村民们也用上了现代人的自来水。迎城岭是一个仅有10户人家的小村,坐落在长城的东坡山岭下,与转山子村隔山而邻。村中静静的,只有二只小狗冲着我们这陌生人狂吠了一阵,家家户户紧闭大门,看样子都在田中劳作了。一位村中老大妈,告诉我们出村向右拐,沿公路便可到达转山子。

同样是一条小溪顺公路而下,同样是绿树成荫的田园风光,顺着山脚而行,我们很快便到达了昨天左拐的智慧谷入口,也就是黄峪口正待开发的景区的入口。这个入口处是我们所攀登的那段长城山脚,东西两条峡谷在此汇合,两条清澈的小溪也汇成一股流向白河。

入口处,我们遇见了一位在此搞旅游的热心老板,他给我们详细描述了这一条长城的走向,我们初步得知这一带一共有14个敌楼,黄峪口东侧的向北走向的山岭上,在断崖之南有10座敌楼,向西走向的群山中,一共有4座敌楼。了解了初步情况后,我们来到了智慧谷的入口牌坊下,这里立着二块大牌。一块是说明欧航局的错误卫星遥感,带来了黄峪口峡谷的旅游资源,一块便是黄峪口的科考和长城示意图。从示意图上我们发现了,这一带应该有17座敌楼工,其中7座敌楼在峡谷的西侧,10座敌楼在峡谷的东侧。我们深感迷惑,到底这一带有多少座敌楼?这也许需要我们多次的实地考察才能得出结论。

选择了入口溪流边,一座敌楼脚下的树阴下,我们安营扎寨。这是一片很宽阔的平地,清清溪水潺潺流过,一片栗子树巨大的树冠遮住了烈日的阳光,山脚之下一座敌楼屹立,清清除除顺着峡谷送指,溪水、栗树、敌楼、清风一派古典与环境的有机结合。这片营地至少可以安下10顶帐篷,就是不知道以后景区收费是否还可以在此扎营,否则这是非常不错的FB营地。江和小简在营地休息,我们长啸登上了西侧的敌楼继续考察工作。

西侧第一座敌就位于山脚之下,不谐调的由于旅游的开发,修建了崭新的登楼台阶,灰白的台阶与古色的敌楼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人看起来非常不谐调。这座敌楼保存基本完好,墙体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坏,楼顶部分长满了杂草。进入楼内,这也是一座实心楼,楼内城砖局部分化严重,但没有明显的剥脱现象。东南二侧各个二个楼门,楼门内框各有二个石制方形顶门柱眼孔,楼门早已不知去向。顶部只有人孔通道,但没有梯子可以通向顶部。

考察完西侧第一座敌楼后,我们沿着在泥石土上挖成的台阶向上攀登,不久便登上了一座小山包。这座山包没设敌楼,只是建有墙基,墙基从此处一直向西沿山势而延伸。我们顺着与昨天类似的城墙,行走在山梁之上。北侧仍是峭壁悬崖,南侧2米之下,是一片庄稼地,种植着毛栗等植物。城墙时而长满了杂草,时而中断,我们同样是艰难地行走。攀越过几段高差1米心上的断层后,突然,城墙消失,一座山岭横于眼前,山岭草木非常茂盛,由于我们没们带登山杖,要想开道而行非常困难。过这道山岭,长城开始向北折去,越过一段山凹之后,顺坡而上直达一座山峰,峰顶屹立着西侧的第二座敌楼。我们站在长城之上,向北眺望,终于发现了当地人告诉我们的沿农田可直达第二座敌楼的那条曲曲小道,据说那条道比现在我们沿长城攀登要容易得多。

带着遗憾,我们回到了营地,一顿FB之后,我又忍不住只身去东侧探索另一座敌楼。沿着景区门前一排白房后面的小道,在老农的指点下,我登到了梯田下,顺着梯田向上攀登数层后,我发现梯田落差大,且没有明显的道,根本不易向上攀登。于是我绕行到梯田的东侧边缓,顺着山脊向上攀去。这是一条几乎无人行走过的路,只能寻找着山洪冲刷的痕迹,沿着不明显的水沟树木稀疏处,强行打开一条通道向上攀去。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后,终于迂回到了敌楼的西侧。敌楼就在上面,而我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西侧只有百米深的悬崖边上树林较少可以攀行,其他地方几乎密不透风。我身体紧贴树木,双手紧抓粗大的树干,屏住呼吸,眼盯前方,双脚小心翼翼地沿着崖边一步一步向前挪动,终于再次挤进了灌木中,到达了敌楼之下。

这座敌楼毁坏最为严重,只有西侧的条石楼基还在,其他部分荡然无存。2米高的楼基挡住了我一步攀登的可能性,虽然南侧有一断破损可以攀登,但由于只身而至,为了防止不测,我没有贸然而行,只是在楼下测量了GPS数据。回首西望,敌楼下的山势更加险峻,一条不到5米宽的山脊拔地而起,两侧是数十米高的绝壁,乱石堆成的山脊峰顶根本无着脚之点,这条山脊一直延伸至峡谷口处。我终于明白了东侧的峡口为什么不像西侧峡口建有敌楼,原来完全依靠的是天险。

沿原路下撤后,我终于在15时25分准时到达了营地。司机已在此等待多时,我们登上面包车结束了二日的黄峪口惊险之行。



野人老J于 2004-09-01 16:51:53 发表在分类:考察
(48396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关闭发言框
发言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用户名: 密码:
若不填用户名,则显示留言者为[匿名]。若填写用户名与密码,则会进行认证并登录(该登录状态不能保留,当浏览器关闭后登录结束,如需保留登陆状态,点此登陆)。如果只写用户名不写密码,则显示为“[未验证] 您输入的用户名。”,匿名或者未验证的留言将不可编辑、删除
验证码:图片由小写字母和数字组成,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请在左侧框中输入右侧图中的字母或者数字,如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标 题:  
评 论:

    [:超赞!:] [:好!:] [:窃笑:] [:笑而不语:] [:汗!:] [:囧!:]
表 情: [:大哭!:] [:鞠躬:] [:耶!!:] [:仰慕:] [:骚!:] [:醒一醒:]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