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对话
 大道之不行也久矣!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 

2006-01-23 Mon

龙泉峪←→石佛寺断边成因题解(三)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三、明十三陵隘口
十三陵在明代被视为禁区,陵园面积广大,其三面环山,与西部居庸关只一山之隔。嘉靖三十年之前,居庸关共管辖东、南、西、北、中五路隘口。东路管辖隘口十四处,(见《西关志•关隘》)其中包含陵寝西北部山中的锥石、德胜、雁子、灰岭、贤庄五口。五口均建于嘉靖十五年。(见《四镇三关志•形胜考》)而据《西关志》载,灰岭口于永乐年便有旧城,嘉靖年间重修。
嘉靖三十年,黄花镇以西至居庸关、镇边城筑边墙,五口便处于边墙之内,防守作用消失,遂变为陵寝隘口。
此五口与陵寝东、南部地势相对平缓的隘口形成了完整的十三陵十隘口。
隘口墙与边墙形制雷同,有城墙、城门、敌台、火器,德胜等口筑有水门。在陵园周边环绕有大墙,以限隔内外。《明陵边墙山口及其军备》一文(作者王秀玲)引《帝陵图说》,称大墙长度“可六、七十里”。
陵区成形的大致时间,可上溯至正统初年。《明实录北京史料》(第二册第四十六页):载:“正统二年(1437年) 四月丙子 上谕右都御史陈智等曰:天寿山祖宗陵寝所在,比闻有无赖者,敢剪伐树木,而所司恬然不顾,而等即揭榜禁之。复命锦衣卫遣官校巡视,敢有犯者,械来治以重罪,迁其家属戍边。遂遣工部偕钦天监官环山立界,界外听民采樵……”。
永乐二十二年,成祖崩,葬长陵(西元1424年)。十三年之后(西元1437年)便“环山立界”。
顾炎武先生在其著作《昌平山水记•卷上》云:十三陵“环山凡十口……凡口皆有垣”。十隘口为:锥石口、德胜口、东山口、西山口、中山口、榨子口、老君堂口、雁子口(燕子)、灰岭口、贤庄口。
明陵每陵设一卫,如长陵设长陵卫、献陵设献陵卫等。每卫千余人不等,皆从天寿山守备节制。
《明实录北京史料》(第二册第426页)载:“成化五年(1469年)闰二月辛酉 天寿山守备太监周常奏:长陵等三卫守备官军共二千八百四十九员名,岁分二班调黄花镇守备……乞自后每班止轮五日赴镇守备……。兵部言:边关、陵寝俱不可缺人防守,宜量存八百守陵,余仍轮番守镇”。
由上得知,天寿山守备协助守边,并不听从蓟、昌二镇节制,而直接得令于兵部。至明末,增至十二卫。
此十口同属陵寝隘口,由驻扎陵寝的官军把守。经现代野外考证,除某些地段以山险为墙外,其余地段大墙相连。
喜好长城者在实地徒步或翻阅书籍时,会经常遇到陵寝隘口,有时无从判断,易与北部边墙相混淆。
华夏子在断边问题上客观地介绍到:“因山势十分险峻未筑墙,只在山路要道处筑有锥石口,德胜口等数座关隘”。
上述两隘口虽与北部边墙距离接近,但先于边墙出现,也并非边墙隘口。笔者在此予以说明,下文也将要涉及明陵,爱好者应当引起注意。


附图1:十三陵总形势
附图2:碓石口








本贴最后一次由诗书修改于2006-01-24 22:28:58





诗书于 2006-01-23 22:57:39 发表在分类:明边专论
(48732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关闭发言框
发言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用户名: 密码:
若不填用户名,则显示留言者为[匿名]。若填写用户名与密码,则会进行认证并登录(该登录状态不能保留,当浏览器关闭后登录结束,如需保留登陆状态,点此登陆)。如果只写用户名不写密码,则显示为“[未验证] 您输入的用户名。”,匿名或者未验证的留言将不可编辑、删除
验证码:图片由小写字母和数字组成,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请在左侧框中输入右侧图中的字母或者数字,如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标 题:  
评 论:

    [:超赞!:] [:好!:] [:窃笑:] [:笑而不语:] [:汗!:] [:囧!:]
表 情: [:大哭!:] [:鞠躬:] [:耶!!:] [:仰慕:] [:骚!:] [:醒一醒:]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