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峪←→石佛寺断边成因题解(五)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该帖已经被原文作者删除 @ 2006-01-25 13:13:02 From 162.105.78.115
五、成祖得吉壤于天寿山长陵
明陵以北不修边墙,似乎成为谜团。
笔者曾于三年前撰文,表达对长城的理解。
笔者认为,长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是精神内核的外部延伸。因此,必先以传统文化及其思维方式去理解长城。反之,“难题”将无法寻找题解。
一九一九年,是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分水岭。自那时起,一些人彻底否定了传统文化,对古老的过去嗤之以鼻,甚至要否定汉字。现今,虽传统文化正在被重新重视,但众人早已对过去荒疏陌生了。
因此,笔者意图以传统思维方式破解“难题”。
难道“文献上对此事查无记载”?笔者通读古籍,终有下述重要线索。
“山陵重地,欲修筑墙墩,以固封守,而风气所关,不便宜作,宜令内外守备,多植树木,以滋保障”。——摘自蓟辽总督刘应节隆庆五年二月疏。
(《穆宗隆庆实录》卷54第11页;《明实录北京史料》第三册第636页)
明代所说“山陵”,属专有名词,专指三面环山的明陵。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若在陵寝周边修筑边墙,会破坏风水,只可内外多植树木。
在外植树,目的是为阻止蒙古马队洪水般冲击。造成树木不多的原因,是守边官军冬季取暖,累年伐树烧炭所致。明弘治后,朝廷明令边墙内外严禁伐树,由内地共给炭薪。在内植树,是为养护陵寝风水。
既然谈到陵寝风气,就须回顾第一个陵墓是如何按照风气选择陵址的,此为关键。
长陵,成祖迁都北京的首陵。
笔者以《明实录北京史料》为依据,罗列成祖在此选择陵址始末。
“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己卯 皇后徐氏崩。后,中山武宁王达之长女……”
徐皇后为徐达长女,正宫,为成祖生出二男四女。此时成祖尚在南京做皇帝,由于迁都北平的考虑遭到南京大臣激烈反对,因此即不愿将皇后在南京下葬,又不能在北平下葬。
“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己卯 营山陵于昌平县。时仁孝皇后未葬,上命礼部尚书赵羾(笔者注:音hong二声)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择地,得吉于昌平县东黄土山。车驾临视,遂封其山为“天寿山”。是日遣武安侯郑亨祭告兴工,命武义伯王通董役事。均卿等咸受官赏”。
是年,成祖迁都北平成功。二月出南京,三月抵北平,改北平为北京。五月便“营山陵于昌平县”,改黄土山为天寿山。择陵人选出现赵羾、廖均卿二人姓名。
“永乐十一年(1413年)正月 是月,天寿山陵成,命名长陵”。
“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丙寅 葬仁孝皇后于长陵”。
至此,徐皇后崩六年后方下葬,证明成祖早有迁都计划,崩后将长眠于北京。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庚寅 车驾次榆木川。上大渐,遗令传位皇太子”。
此为成祖五次北征的最后一次。榆木川在内蒙古多伦县境。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辛丑 上崩。太监马云等以六师在远外,密不发丧。……”。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辛亥 在京文武官员……等皆素服,哭迎大行皇帝龙辇于居庸关”。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壬子 ……十二月庚申葬长陵,上在位二十有三年,寿六十有五”。
至此,成祖高皇帝与仁孝皇后均葬于天寿山长陵,标志陵园形成。
赵羾、廖均卿何许人也?“上命礼部尚书赵羾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择地”,说明廖均卿为地理风水师。此时笔者已察觉陵寝北部无边墙与风水有关。
赵羾,洪武年进士出身,文采出众,有《赵羾集》存世。做官历事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七十三岁卒。永乐年出使交趾(笔者注:现越南北部)、朝鲜。为成祖北征接续粮草。任礼部尚书,寻找风水师勘验天寿山长陵。曾被下狱,获释后督建隆庆、永宁、保安等城。又出任兵部尚书,专理塞外兵事。
《明史·列传第三十八》对赵羾有专载,在此不加详议。
笔者将要寻访廖均卿踪迹,进入另一番引人入胜之天地中。
图片1:明陵首起之石牌坊。
图片2:七孔桥基础遗址及新建七孔桥。
穷诗书于
2006-01-25 13:04:50 发表在分类:
明边专论 中
(48892次点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