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长城事
 任百姓评说 

2006-02-26 Sun

大同边墙文化探幽之头道边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作者: 刘媛 | 2006年02月26日20时43分

  按照我的设想,按照事先在地图上画出的线路图,我们上午九点半开始从大同市区出发,沿着201省道西向西北方向行驶,目标是山西省最北面、地图上所标的尖儿上的那段外长城,当地人谓之“头道边”。

  出了城区是大同县,然后是阳高县,就是曾经因为著名的“大阳地震”而出过名的那两个县。不过现在阳高县出名是因为这里盛产肥厚的杏脯和清甜的杏核,都是我爱吃的,路边有许多专门经营这些东西的店铺,不过我顾不上这样次要的事情,很自觉地将停车购买之的愿望暗暗扼杀了。

  过了阳高就是天镇县,我的祖籍就在这里的南部山区。因为血脉的天然关系,我看到标志牌上开始提示进入天镇地界,心里还是激动了一下。我的父亲十四岁离开了这里进入城市,多年后,我以一个作者的身份从城市里回到这里,并将重新审视这里丰厚的边墙文化。

  路面很好,亮铮铮的,崭新得象刚刷完黑油漆,一百多公里,只需要五块钱的过路费。只是中间有两个地方被水冲坏了,形成两段够几十米长的凹凸不平的大窝坑路,车子从高处骤然冲下来,来不及减速,差点被其中的一段刮了底盘。另外这条路的管理人员不知道怎么想的,全路居然非常少有地名标志,村子也没把名字写在路口,我们只能靠着地图和停车询问老乡来大致判断出来自己的位置。还有县城北面有段至少二十多公里的路是在大山里上下蜿蜒,诸多弯道险处不亚于川西高原的蜀道,通过的时候需要手心里捏着汗格外地用心。

  所谓“头道边”,是相对于三四公里以外的“二道边”而言的。“边”就是“边墙”的简称,“道”是量词。外长城在从河北进入山西后,被修成了最宽处间隔三、四公里的两道巨墙,一起向西延续着,大致如同在天地间画了一个东西走向的巨大扁长的括号,北边的叫做“头道边”,南边的叫做“二道边”,起军事上“双保险”的作用,这样内外两道边墙的独特现象只有在大同的北面才能看到,另外还有一些零散的支岔修在地势险要的地方,这里的地图上依然笼统地画着长长的几字线,让大家都以为是只有一条长城从河北蜿蜒过来,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情。所有这些长长短短的边墙共同组成了教科书上所讲的“外长城”。

  我们是从西南边过来的,一路经过许多村庄,田野中山头上矗立着许多古堡城台,都是日后我们要寻访的地方,不过我们决定先径直到最远处去,照着地图,我们要去找到“头道边”进入山西的头一个烽火台。

  201省道修得太有意思,走着走着,噶然而止,前面是一片带着冰的河床,有车辙的痕迹,顺着车辙走了一段路,就上了对岸的公路。我们都是头一回来,地图上又没有明显标志,来回绕了两个弯子后才弄明白了,敢情我们确实是已经走到了晋冀蒙三省交界的地方,走过河床上了对岸的柏油马路就是河北省了,再朝西走一段又是内蒙古自治区了。并且,我们在判断了周围地形地势以后,一致同意眼前最近处所出现的这个山头上的烽火台就是长城进入到山西的第一台,或者说,是长城离开河北的最后一站。

  沿着近些年埋筑光缆的痕迹,我奋力向烽火台爬去。那个烽火台所在的山头看着不是最高,真爬上去却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并非观光区,基本上就没有路,山体陡峭得几乎够七八十度。想想也是,长城是用来挡人的,自然都是修筑在地势险要的地方,如果轻易能让人上得来,岂非白用功。我早已经做了准备,穿了登山靴戴了手套,手脚并用气喘吁吁,走走歇歇,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心劲,还是攀登了上去。

  这“头道边”最初修于西汉刘邦时期,其后历年加修。到明朝的时候民族矛盾加剧,又加修了一条“二道边”,并在其南十多公里以外大量屯扎军队。烽火台是个周长大致够二十米、至少高十多米的四方台子,为黄土夯筑、外包青砖的实心台,规模较小,主要用做传递消息,而不做大量屯兵之用。古时候北方传递消息多用荒野上的狼粪,在烽火台上点着后黑烟浓密且烟柱直冲天空,还不容易被风吹散,可以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所以后世有个形容战争爆发的词汇叫“狼烟四起”,表示敌人来犯边疆情况紧急。

  现在我所看到的只是多少年风雨侵蚀后的一个荒凉的土台子,明显曾经被包过砖,但是现在只有在台脚下才能找到厚重巨大的半拉子“明砖”了。攀爬到顶端,眼前的这个台子上如今只有几束荒草对天,上边曾经多少次点燃过狼烟已经无从考证。站在台上刚想极目远眺,冷不丁一股硬风狠狠地吹来,我差点被卷到山下的悬崖里,这一惊吓不小,顾不上发古思幽了,赶紧小心翼翼地爬了下来。看着远处,建国兄已经走到另一个山头上了,于是也攀着陡峭的山体,沿着石头修筑的城墙继续上,一路走走停停看看,竟又上了更高的一重山头。

  远山苍茫,褐色的山石上有枯黄色的草丛,近处可以看到有斑驳的积雪,天蓝得厉害,找不到一只苍鹰或者麻雀,没有任何鸟的踪迹,大朵大朵的白云在阳光下漂移着,而天气冷到出奇。这著名的外长城“头道边”如今只剩下了一条尚能分辨的土石基,稍微高出来的一边是陡峭的悬崖,另一边就是山体本身,顶多两米多宽,地势可是很险要,居高临下眼界开阔,用做军事防御确实该是极其有效的。

  在这塞北的说不清是寒冬还是早春的季节里,在没有多少人来过的两千年前先人所修筑的这一巨型工事上,我想象墙外边深沟里假如来了敌人该如何抵御,想象御边的将士们是如何浴血奋战的。风和太阳将我的脸冻红了又涂黑了,我的耳朵象刚被割掉一样的痛,鼻子不断流大量的清涕,嗓子眼里甜惺惺的象要吐血,且开始不停地咳嗽。但是我的心情是激动的,一种纯净高远的情怀一直充溢在我的胸间。除了我急速的心跳声,耳边所回响的声音只有风声和山脚下“丹拉”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声了。没人注意过我们这些特意跋涉过来的人,甚至没人朝这个方向看上一眼。

  返回的路上我决定查找一下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再具体好好研究一下头道边的来由作用,然后补充在书稿里。

  下山后四处找了一下三省在此处的界碑,没找到,总觉得这点事情做得很粗糙。倒是在河北境内看到了为长城所立的一块水泥碑,上边写着“万里长城”四个大字。

  2006年2月25日于大同市天镇县平远头村

博客中国-刘媛的博客


转帖于 2006-02-26 20:43:00 发表在分类:文化
(49880次点击) | 编辑 | 删除 | 关闭匿名评论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