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两千年史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杂志用稿,基础读物: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长城,一个历史的符号。
这个星球上体量最大的建筑。
一万多里,在无限变幻的地形地貌、物候季节里,你始终能见到它;有时是两千多年的它,有时是五百年的它。如果你沿着长城走,它将带领你走过海岸、群山、河流、草原和沙漠,见到村庄、城镇、蒙古包、驼队、绿洲、种种不同的文化生态,并从一个季节走到另一个季节。追踪长城,它能带给你一种穿越时空的活生生的感受,让你虽然将它踏在脚下,却仍会感叹它的遥不可及……
中国最早的长城,现在有遗址做证的最古老的长城是公元前555年修筑的齐长城,距今2500多年,全长618.9公里,分布在山东、也就是战国时期的齐国。
广义地说长城,包括分布在全国各地各个历史时期修建的军事长墙。从春秋战国以来,共有20多个诸侯国、王朝在中国各地因各种需要修筑过许多道长城,长度数百或数千公里不等,它们的总长度超过五万公里,可以绕地球一周有余。有些战略关键点上的长城,因为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是战略要地,所以往往经过不同朝代的翻修,一道长城底下可能还压着另一个时期的长城。
而现在保存最好的明长城,是中国最后一道万里长城,同时也是建筑质量最好、保存最完整的长城,它东起辽宁省丹东的鸭绿江畔,西至甘肃省敦煌的嘉峪关,全长7300公里。但它并不是中国最长的长城,中国汉代修建的长城比它更长。明长城、汉长城和秦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一万华里。
秦家无庙略,遮虏续长城
古老的东方,一个民族因为占据了优越、适宜的地理和气候,发展出很高水平的农业文明。他们男耕女织,编纂诗经,虽然会铸造锋利的箭镞、集结变幻的阵法,但他们不是天生的武士,他们生命中绝大多数时间从事的是与军事无关的技能。在距今6000年前,他们就建造壕沟和吊桥,保护自己的部落。
长城的起源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和烽火台以作防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还记得。这已经具备了长城的雏形,用边墙把列城连在一起,就是后来的长城了。公元前7世纪,群雄混战,当时的许多诸侯国,如齐、魏、赵、燕、秦等,都修建了自己的长城,以防邻国的入侵。这些先秦长城依地势和边界,走向各异,互不联贯,长度都没有超过1000公里。
秦国经过六代君主的变法、数十年的残酷战争,最终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战国时代。面对北方草原上不断冲锋式骚扰的游牧民族,公元前214年,秦王朝组建了精锐的边防军,并命令这30万军人和数以百万计的民夫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抵御匈奴而建的长城连为一体,并加以扩建、增修。长城采用“分段包干”的形式,西起临洮,东止辽东,十年建成,总长度超过五千公里,在整个北方边界上没有给侵略者留下一丝窥伺的缝隙。数十年后的汉代人记载,万里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收到了很好的国防效果。
万里长城被誉为民族的图腾,但它同时也是我们历史上遭受非议最多的事物。“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这样的议论俯拾皆是;“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饮马长城窟行》甚至成为一个专门描写筑城之苦的诗题;广为流传的孟姜女传说更是将长城牢牢地钉在暴政的耻辱桩上了。应不应花这么大的代价建造长城,到底是应该主动出击还是修边自守,至今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其实,就秦来说,秦军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军队,秦始皇也是亲手剪灭六国的统一霸主,中国最强大的军队和最有武略的君主选择了修建长城,这,意味着什么呢?
无边晴雪天山出,不断风云地极来
蒙古高原地域辽阔,严寒少雨。生活在那里的骑马狩猎民族,所有男人天生就是武士,而且是冷兵器时代战争食物链的顶级——骑射手。他们弓马娴熟、战术灵活,进攻锐不可挡,撤退难以追击,性格极为吃苦耐劳。艰苦的自然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以互相掠夺和对外掠夺作为生存的手段。汉民族与这样地理位置上的这样的民族为邻,可以说是一种沉重的历史宿命。
匈奴单于在给汉朝皇帝的信中说:“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充满了马背民族的豪迈气概。中原王朝在东方、南方和西方都没有象样的敌人,75%以上的边防战争发生在漫长的北部边境。俨狁、匈奴、鲜卑、突厥、吐蕃、回鹘、党项、契丹、女真、蒙古、满州——北方草原上走马灯似地变换各种民族,成为不断动地而来的凛冽风云。
长城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可以有很多种回答,但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件武器。
武器可分为进攻型武器和防守型武器两类,盾牌、盔甲、鹿砦、拒马、战壕、城池都属防守型武器,长城就是这样一件武器,而且是一件体量和意义一样巨大的战略武器。它不仅是道长墙,它还意味着险要的地理位置、众多的烽燧、营垒、关塞、给养、道路、援军和指挥重镇,而且绵延一万里!其规模之庞杂,在今天仍然挑战我们的想象和计算能力。这一巨大的战略武器,可以说是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古代版,一个冷兵器时代的“战略防御计划”,只不过美国的这一计划一直是空中楼阁,而万里长城,却在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建成,保卫和延续农业文明。
修建连续不断、数千公里的城墙,古老东方帝国龟步的恒心与雄狮的气魄奇怪地混合在一起。但如果不这样,它可能就不会被称为奇迹。以万里长城这一特殊武器为主角的战争戏剧,在中国秦代正式拉开序幕;“连营去去无穷极,拥旆遥遥过绝国”,“千堆战骨哪知主,万里枯沙不辨春”,悲壮的军旅歌曲也由此开始,传唱了两千年。
黄沙夜带刀,应忆霍嫖姚
秦末大动荡后诞生的汉朝非常虚弱,而匈奴此时却是最强盛的时候。面对北方草原上的强敌,汉朝皇帝不得不采取将公主嫁给对方首领的和亲政策,同时修建长城,积蓄国力,最终赢得反击的胜利。汉代修建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全长超过一万公里。汉朝还沿袭秦代的旧法,命令臣民在长城外大量植树,以茂密的树林遏制匈奴骑兵的冲击。如今的榆林、神木等地名就是这一古老政策的缩影。
从汉代的长城我们可以发现,长城并不是国力不足被迫防守的产物,它往往伴随着军事胜利、作为巩固胜利果实的重要措施而修建。汉长城的西段从帝国首都北部向西北延伸,屏蔽重要的商道——河西走廊,直至今天新疆的罗布泊,象一只远远伸出的大手一样将西域36国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以宏大的军事建筑彰显了泱泱大国的恢弘气度。
长城开始频繁使用之后,一个新的名词诞生了,那就是“出塞”。塞就是长城,出塞就是打开长城关口、主动出击的意思。有了长城,汉——这个农耕民族就有了牢固的根基,并最终赢得了辉煌的胜利,成就了永远的英雄传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集中精锐骑兵10万,分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另以步兵数十万、马匹十余万配合行动。霍去病与卫青北进大漠1000公里,在漠北会战中歼敌9万余人,匈奴几乎丧失了全部军力,从此一蹶不振,走向分裂。南匈奴投降了汉朝,北匈奴在坚不可摧的长城和汉军沉重的军事打击面前感到无可奈何,于公元91年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民族大迁移。二百年后,匈奴出现在欧洲,以排山倒海之势开始了战无不胜的入侵,被欧洲人恐惧地称为“上帝之鞭”。
中原王朝的军队深入草原主动攻击,十分困难。这样的出征首先需要大量的军费和马匹,而且还无把握取胜,有时甚至根本没找到敌人,劳师空返。后来的朝代也有不多的成功战例,但像卫青、霍去病这次漠北会战这样决定性的大胜,彻底击败如此的强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卫、霍二人出身家奴,因为裙带关系而得以出入宫廷,但他们奇迹般的军事天才和辉煌业绩,一直为后人传诵。
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
汉代不仅强大,赋予了这个农耕民族族名,还留下了很多故事。在汉与匈奴的战争中,有一个传奇般的人物,他有着十分独特的命运。当我们说起长城的故事时,不能不提到他,以及他的一位朋友。
汉代的李陵出身军事世家,他在一次出塞作战中,以五千步兵遭遇到匈奴王的主力。匈奴骑兵受到这支军队顽强抵抗之后不断增兵,直至十余万,展开重重包围。李陵带领五千步兵且战且退,多次击败对方,最后在离大本营、亦即长城很近的地方因箭矢用尽陷入绝境,不得不率部投降。以五千步兵对十多万骑兵,支撑一个月,几乎成功突围,这样的战例堪称传奇。但汉武帝听信谣言,将他一家老小全部处死。李陵本来还想逃回故土,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不得不打消了念头。投降后的李陵受到匈奴王的礼遇,被封为王。
与李陵同时代的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禁后矢志不降,被发送到寒冷的北方放羊。十几年后,汉武帝听说苏武还活着,向匈奴王索要,匈奴王不得不释放了他。李陵和苏武本是旧识,意识到即将天各一方,在送别的时候两人赋诗七首。“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李陵《与苏武》)苏武深切理解李陵怀乡的痛苦,“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归。俯仰内伤心,泪下不可挥。”并互相勉励,希望在白头的时候能够看到对方。胡笳只解催人老,汉月何曾照客心?李陵最终没有返回中原。
李陵的祖父是令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李广,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封侯,年老仍驰骋疆场,在一次会战中因迷路没能到达战场将被问罪,李广不愿受辱,拔剑自杀。李陵的父亲李敢在侍奉汉武帝狩猎时被霍去病射死。李陵和苏武的故事在中国广泛流传,苏武是忠贞的典型,而李陵是一个降人,但人们并没有因李陵投降了异族而斥骂他,反而对他的境遇给予了充分的同情;司马迁因替李陵力争遭到宫刑。李陵和苏武离别时的诗歌后来被证明是伪作,也就是后代的诗人假托他俩的身份创作的,但这些诗句并没有因此失色,而一直被公认为历史上最动人的送别诗之一。
光阴荏苒,数百年后,一个叫黠戛斯的部落从遥远的北方草原送回了落难的唐朝公主,并在给唐朝皇帝的信中说,我们本是一家人,都姓李,有同宗之谊。这个部落的民众从唐史记载的人种特征来看属白种人,但他们说,他们的首领和贵族全是黑头发黑眼睛的,是李陵王的后裔。——这个部落就是我们今天新疆少数民族柯尔克孜族的祖先。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汉朝彻底击溃宿命的对手后,长城似乎显得不再需要了。在那以后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汉民族都没有再修建万里长城。这些万里长城缺席的战争戏剧,是悲剧还是喜剧?
匈奴衰落之后,大量少数民族内附,混居在长城以内。当西晋经过“八王之乱”、国力下降之后,民族矛盾开始显化,而这时万里长城已经无法发挥作用,结果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五胡乱华、南北分裂。汉、匈奴、鲜卑、羯、羌、氐六大民族往复仇杀,数千万人死于这场浩劫。
在这个混乱年代,自然也少不了修长城以自卫。北魏、北齐、北周相继修筑了长城,长度分别为650、l000和l500公里。隋,在其短暂的历史生命里也积极修筑长城,防备突厥和吐谷浑。
新的统一大国——唐朝疆域辽阔,以灵活的政治手段和强大的军事打击处理北方草原上的民族问题,没有大规模地修过长城。但这样往往造成敌人直捣长安、陈兵渭水的险情,并且不得不频繁地用兵,最终导致地方军区——“藩镇”坐大,内乱亡国。
宋代,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修建了长城,防御更北方的游牧民族;取代辽国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修建了更长的长城,防御北方强大起来的蒙古。金界壕长近五千公里,在交通要冲之处,以罕见的双壕双墙方式,形成外壕、副墙、内壕、主墙多重防线。这些留在蒙古大草原上的遗迹证明,修筑长城绝不是农耕民族的专利。
与辽、金同时代,南方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宋朝,因为疆土狭小,失去了北方重要的山脉,自诞生至灭亡,始终与长城无缘。除了修缮前代留下来的城防、要塞外,北宋主要靠开挖巨沟将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作为边防,留下了今天白沟这样一些地名。而这没有长城的中原大国,皇帝也死得最惨。父子两代皇帝被俘,皇后被轮奸致死,公主、王公大臣的妻女被轮奸者难以计数,其它人的命运可想而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悲歌虽切,但终只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失去长城防线的宋朝,当冬季严寒、黄河和北方湖泊结冰以后,女真铁骑就可从冰面上通过,这样驰骋一日一夜就可抵达北宋的首都汴梁。长城的功用,似乎可以套用我们现代的一句俗语:长城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它却是万万不能的。
百万控弦嗟往事,一鞭冷月踏居庸
与游牧民族为邻,是汉民族的悲剧宿命。在汉、唐极盛时,视死如归的战争豪情和开疆拓土、追亡逐北的壮志雄心,或许能让我们短暂地忘记痛苦。但历史不会停留,它仍将继续。当寒冷草原上的民众为选出了他们的可汗、舞蹈的足迹在树下磨出一条深沟后,一个世界级的风暴开始酿成。
公元1209年,游牧民族中的最强者——蒙古以声东击西的战术,轻易攻破了金国的长城防线居庸关,建立了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大帝国,中国历代的长城都被包括在疆土之内,长城两边的民族和土地属于同一个国家,没有了修建长城的必要。一百年后,蒙古退出中原,又回复了中原汉族和北方草原民族对峙的状态,长度超过万里的长城再度修建。1368年,刚刚击退蒙古的明朝就开始修筑长城,断断续续修了200年。明朝中后期抗倭名将戚继光担任北方防务之后,改革了历代长城的修筑方法,在长城上包砖、建空心敌楼,由此形成了我们今天常见的长城格局。
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建筑,它的形制在明代集大成。明以前的城墙很少包砖,元大都的城墙都是夯土筑成,到了雨季在城墙上挂上芦苇防止雨水冲蚀。明代在长城外包砖,提高了长城的强度,使它能经得起火器的攻击。火药在中国北宋时期就已广泛运用于军事,宋、金交战期间就已出现类似于今天手榴弹的“铁火炮”,三眼铳更是明长城上有名的火器。三眼铳是将三个火铳联铸在一起,提高了燃放速度,同时三个铸成一体的火铳类似一个铜锤,不能开火时也是一个很适于击打的兵器。三眼铳适合马战、步战,同时也在长城防守上广泛应用。
空心敌楼也是明代才出现。敌台建成空心以后可以住宿巡逻士兵、储存武器粮袜,大大提升了长城的防御功能。在空心敌楼出现前,是怎么驻兵的呢?一般是在长城后方建小堡子,里面驻扎军队,它的防守效率显然不如士兵直接分布在长城上高。空心敌楼出现后,长城有了门和窗子,敌楼更加高峻,有单层楼、上下相通的双层楼和三层楼,敌楼里面出现田字、日字、川字、回字等多种建筑样式,室内顶部出现平顶、穹隆顶、八角藻顶、四角钻天顶等丰富优美的建筑形式。此外,马面、墩台、障墙、水关,各种常规的建筑形式不一而足。
明代长城沿线被划分为九个军事重镇,称作九边,由藩王镇守,常驻士兵多达百万。由于大量人口涌向边镇,导致了当地的农业、商业和手工业极大繁荣,大同、太原、银川等这些长城军事重镇都成为了今天中国的大城市。在重要的防线上,明朝还修筑有外、内两道长城,这两道长城因地形、战略的需要拉开数百米乃至数百公里不等,并辅以战壕、护城河、人工削筑的斜坡、瓮城等其它军事设施,堪称万无一失。
明代自开国之初就修建长城,在隆庆年间达到极盛,完备的防御体系终于迫使蒙古俺答汗主动议和。公元1570年,隆庆和议达成,明王朝和蒙古结束了二百多年的冲突征战,出现了长期和平交往的局面。不过历史可能只是给双方开了个玩笑,长城圆满地完成了它的任务,长期的和平局面却使双方武备废弛,数十年后他们先后被满清征服。
1644年,女真族再度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建立了疆域十分辽阔的清帝国,长城又一次成为巨大贝壳内一颗痛苦的珍珠。这个时候,冷兵器逐渐被火枪、大炮彻底取代,世界战争全面进入火药时代。从2000多年前走到清代,这一人类最巨大的战争武器终于退役,它力气用尽,梦想消歇,头枕东海,停息在高山之巅、大漠边缘。
但修长城和守长城的人没有死去,他们每一个人都化作一块砖留了下来,眼睛都化作垛口、箭孔和大大的长城窗,活在北方的山峦上。
追寻长城就是追寻人民,追寻过程中感受到的文明的壮美与神秘,古往今来人们的心跳、血泪和幽微笑语,这些看不见的东西使追寻它的人永不感到疲惫。
福贵于
2006-06-21 00:53:26 发表在分类:
六艺 中
(49771次点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