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对话
 大道之不行也久矣!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 

2006-09-04 Mon

镇南、火焰二墩辨析(三)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三)
四海冶东来之石边,坍塌久远,其墙止于黑陀山。
黑陀山东、西、北三面悬崖沟壑,其南只一小路可盘旋攀上。海拔为1536米。山上崖壁嶙峋,乱石丛生,顶部左右空间狭小,虽未筑墙,却有铲坡削崖为墙之痕迹。
宣府东路边墙,自四海冶沿山脊东来,止于黑陀山顶西部崖下。笔者卧于崖上俯视,崖高估约二十米,边墙由西稍北,至崖下约五米处停止,有乱石堆坍于崖下,此便为昔日之镇南墩。
该墩台南半部石块裸露,料想此处坍塌时间并不长久,再南有近百米深崖。墩台北半部被荒草乱树遮掩,无法判断墩台规模,坍塌时日明显早于南半部。该墩介于东部黑陀山、西部“气不愤儿”山之间。
立于崖上向南瞭望,火焰山顶九眼楼遥遥在目,相距估约两公里。由于无路可进,只可原路退回。
笔者在火焰山北部山下石窑、涝洼子村访问七十余岁老者三名,老者均对“镇南墩”十分熟悉。当地称镇南墩为大花楼、花楼子,根据老者描绘,笔者判断其形制属实心墩台,与砖砌空心敌台完全不同。十年前,该墩尚存一角未塌,此与笔者现场目击坍塌痕迹相仿。老者介绍,边墙通向四海冶,其间再无墩台。只在山下九眼楼景区售票处山坡半腰,有一坍塌墩台。笔者判断,此墩应为镇南口与四海冶、永宁连接传警之墩。可称为镇南口接墩或新墩。
几种证据相加,表明该墩为镇南墩无疑。
边墙止于黑陀山镇南墩,而笔者遍阅古籍,却未发现有关黑陀山记载,感觉颇为蹊跷。墩台建于黑陀山,当称黑陀墩方才对称,另称镇南墩却为何故?笔者对“镇南”二字大惑之。
《隆庆志•地理•山川•峰》载:“镇南峰在永宁城东南九十里四海冶”。此语应理解为镇南峰属四海冶治下,不可理解为四海冶位于镇南峰上。
《宣府镇志•山川考》表明该峰位置:“镇南峰,四海冶堡南三十里”。
上述两书为明代介绍宣府之古籍,只载镇南峰,未载火焰山。
清代乾隆《直隶延庆州志•边防》曰:“四海冶在州东一百一十里,东至火焰山三十里”。州指延庆州,即明代隆庆州、隆庆卫。山区地形较为复杂,古人记载地名方向,只能大致,无法十分具体。火焰山实际在四海冶东南。
由上可知,四海冶而东而南三十里,有火焰山与镇南峰,两山相距极近。
九眼楼为今人称呼,其楼建于火焰山之上。
清光绪《延庆州志•舆地志•山川》载“明吴礼嘉登火焰山楼诗:白云层里插危台,俯首穷荒亦壮哉。万叠关山皆北向,九天灵采自东来。风清鼓角龙沙净,光闪旌旗海曙开。仗剑登高霜气肃,欲凭火焰暖霞怀。”。
2000年6月,此处开发旅游,原地出土、整理出“登火焰山楼”等众多石碑。笔者将该文献与出土石碑文字相参照,并无半点虚假,落款为“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拆鄞吴礼嘉题”。吴礼嘉,万历十九年(西元1591年)宣、大巡按御史,做诗时为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此诗需于任上所作,方可树碑立传。
现该石碑仍矗立于楼下,此可为实物证据。
隆庆二年(西元1568年),谭纶、戚继光请建空心敌台,原火焰山墩随后改造为空心敌台,如此方可称为火焰山楼。
九眼楼之山即为火焰山,现已成定论,不复赘言。
《隆庆志》将山与峰分类记载,自有其理。峰,意为山之突出尖顶。距火焰山较近之山峰,方圆十数里只有一处高点,此便为黑陀山。
上文已谈到,笔者在古籍中并未查到黑陀山之名,镇南墩又建于黑陀山,因此,黑陀山便为镇南峰。
镇南峰下地势自然低矮,成为可通行之镇南口。于峰上建墩守瞭,当称为镇南口墩,或简称为镇南墩。此惑解开,豁然开朗,其他一切顺理成章。
如此,真相大白矣。
图片1、由气不愤儿山东来至黑陀山的边墙
图片2、登火焰山楼的部分碑文





诗书于 2006-09-04 22:53:38 发表在分类:明边专论
(48766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