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献贴:《镇南、火焰二墩辨析》(一)、(二)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镇南、火焰二墩辨析
(一)
自古中国以制夷狄者,盖设险守要,亭障列堠、塞垣烽燧而已。
每临秋深草衰,北马便控弦南牧,凌犯中国。此律恒古未变。
北魏高闾曾言:“狄散居野泽,随逐水草,战则与室家并至,奔则与畜牧俱逃,不赍资粮而饮食足”。(见《请于六镇北筑长城表》)上文形象描绘,与农耕文化形成鲜明反差。
至于明,北虏侵扰杀戮愈甚。虏骑深入,残害军民,虏掠人口,抢劫财物,每每血腥狼藉,满载而归。
嘉靖“二十四年,巡按山西御史陈豪言:敌三犯山西,伤残百万”(见《明史•兵志•边防》),由此可见当年之惨状。
兵部尚书翁万达曾明言:“盖虏之为患犹泛滥之水,中国设守犹障水之堤”。(见《明实录北京史料》嘉靖二十八年)
太祖高皇帝北逐元君,建立帝业,纳淮安侯华云龙、北平都司等人言,于北平以北及周边设关防守,置隘口三百三十处(散见于《明实录北京史料》洪武年)。仅古北、居庸、喜峰、松亭四关,便“烽堠相望者一百九十六处”。(见《明实录北京史料》洪武九年)
永乐七年(西元1409年),成祖文皇帝自南京还,北平遂为京师,直面北方大虏。成祖自八年始,五出居庸,深入朔漠,曾三犁虏庭。
成祖出击之余,仍于京畿之北设置关隘以限隔内外,缘边筑立烟墩以为传警。兵部尚书霍冀言墩台之用:“墩台为烽火耳目之寄”。(见《明实录北京史料》隆庆四年)
自洪武、永乐始,其墩台之筑未曾间断。
(二)
京师以北,宣府所属隆庆、永宁二卫地方,(今北京延庆县)常有虏骑深入侵扰。其东、北亦有蒙古朵颜三卫支部驻牧,而过四海冶,便可通明皇陵及禁山。
《延庆州志•边防》称四海冶“边外宝山寺、天乞力等处尽为敌人驻巢”。
《宣府镇总图说》亦云:“周四沟、黑汉岭、刘斌堡皆逼临虏穴,隔唯一墙”。
于宣府东路隆庆、永宁等卫地方筑立烟墩、设哨守瞭,当为要务。
永乐八年(西元1410年)正月 “筑北京至居庸关铺舍,关内关外每三十里筑烟墩一所”。
永乐十五年(西元1417年)七月“筑口北黑峪南墩、中墩、苗乡岭外墩、高岭口墩、白河口墩”。口北即居庸关口以北。上述所说烟墩均在延庆东部要冲。
永乐二十一年(西元1423年)八月“敕怀来、隆庆二卫将士增守黑峪、车坊诸处。大烟墩军士十人,小烟墩五人”。
(上述文献散见于《明实录北京史料》永乐年)
至嘉靖年间,虏骑寇边愈加频繁,守瞭墩台愈加密集。
《隆庆志•武备•烽燧》载:“境内南、北山岭隘口可通人马处,悉用砖石砌塞。山峰塞峨可以瞭望者,各置烟墩。墩口各拨军三名,夜不收一名,专一守瞭,卫委指挥以专提调。又各差千百户以细领之。遇警则举火以相告,昼则燔燧,夜则举烽”。
永宁卫官军守瞭东南部边墩,计墩三十五,亦包括四海冶边墩,具体为:
“独山墩 千家店墩 梁家墩 黄柏寺墩 古城河墩 苗乡岭西顶墩 苗乡岭西墩 苗乡岭中墩 苗岭乡顶墩 苗岭乡墩 黑峪口接墩 澁石岭墩 黑峪口墩 缙阳寺墩 缙阳寺东山墩 缙阳寺东山口墩 缙阳寺东墩 鲍峪冲新墩 荆子村东墩 关北口接墩 蕨菜冲墩 关北口墩 镇北墩 宁川墩 大石岭墩 长生口墩 长生口外山墩 长城岭墩 高山墩 四海冶口墩 镇南口接墩 镇东北口接墩 镇南口墩 镇南口新墩 缙阳寺东山墩 ”(见 《隆庆志•武备•烽燧》)
“嘉靖二十八年(西元1549年)四月,总督宣、大尚书翁万达奏:……(宣府)东路起四海冶镇南墩,而西至永宁画界……”(见《明实录北京史料》嘉靖二十八年)
由万达所言得知,宣府东路之边,自四海冶向东至镇南墩止。镇南墩,便为永宁卫官军守瞭之镇南口墩简称,亦为东路尽头之标志。
宣德二年(西元1427年)十二月“徙永宁荆子村东墩于东北山顶,自镇南口至宁川墩增置二墩,又置长生口墩。从指挥吕信所奏也”。(见《明实录北京史料》宣德二年)
由上文可知,镇南口墩最迟筑于宣德二年,即西元1427年,为墩军守瞭山下之用。
《宣府镇志•亭障考•塞垣》:“(嘉靖)二十八年,万达请筑内塞,从之。疏略曰……东路镇南墩与蓟州火焰墩中空未塞,镇南而北而西至永宁新宁墩,亦原未议塞垣,俱宜补筑成全险也”。
内塞可理解为内边、内险。宣府东路、北路面临大虏,可称为外塞、外险、外边、大边、极边等。由上文得知,镇南墩至新宁墩外边,于嘉靖二十八年连接(西元1549年)。
镇南墩早于该地边墙一百二十二年出现。
笔者将至黑陀山实地探查,搜寻东路尽头之镇南墩。
诗书于
2006-09-04 00:14:18 发表在分类:
明边专论 中
(48918次点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