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的老J
 从野人,到长城 

2007-04-27 Fri

异国他乡看古堡——坚如磐石的大阪城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异国他乡看古堡

2007年4月18日至24日,借在日本公务活动期间,分别参观了位于东京的皇宫和第二大都市大的古城堡——大阪城。虽然随团而行,本人又是兼带队,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导游安排参加时间非常之短,但即便匆匆而行,一直在中国境内看古堡的我当然也不会放过考察一下邻国的古堡,尽管只了解到一点皮毛。

一、坚如磐石的大阪城

(一)兴建历史

最初兴建大阪城的是丰臣秀吉(1537年--1598年,也即明嘉靖十六年至万年二十六年间)。1583年开始在石山本愿寺旧址上兴建大阪城,当年即为万历十一年,也是戚继光大建明长城的稍后几年。

石山本愿寺曾是日本武僧们御敌的堡垒,三年前在与织田信长(1534-1582)的一场交战中毁于大火。丰臣秀吉旨在把大阪城建成一个其政权下统一的新日本中心。

六万民工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建成了城堡主楼和天守阁。丰臣秀吉自称是织田信长的接班人,他仿照织田信长的安土城建筑了大阪城。为了建造大阪城,他命令全国的诸侯都要参与兴建工程。许多护城河及城郭的石块也是由各地诸侯所捐献而来,并且在三年内动用了数十万名的劳工,上千艘船只将大量大块石料从大阪各地运往大阪城,以其辛苦的血汗建造而成。

大阪城的气势则更为雄伟壮观、富丽堂皇,显示出丰臣秀吉前所未有的富贵荣华。大阪城外整个长达12公里的石墙,估计约动用了 50 万块的石块。整个大阪城的建筑结构共分成内城、中城与外城,虽然经过战乱,但是内外两道护城河以及两道高大的石壁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只是从残存焦黑的石壁仍可怀想当年德川与丰臣交战时的惨烈情形。

直至1598年秀吉去世,15年间大阪城的规模都在不断地扩大,变得越来越强大和奢华。城堡周围的大阪地区也随之不断地扩大。当时,城堡四周布满了势力强大的封建领主的豪宅,大阪城邑作为一个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的中心,对全日本起到了很强的辐射作用。

秀吉去世两年后,爆发了一场有将全日本一分为二之势的大战。结果,德川家康(1542-1616)统率的军队取胜。家康和此前的秀吉一样,他也成功地统一了全日本。他所创建的德川幕府,定都于江户,也即现在东京山的皇宫(下篇将介绍),一直延续了260年。1615年(即万历四十三年,也是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后金的前一年),德川之军从江户南下,攻克并摧毁了大阪城,结束了丰臣家族的统治。

后来,在德川幕府时期,大阪城得到了重建。遵照幕府之命,新筑的城墙比以前高一倍,护城河也比以前深一倍。但在1660年,重建后还不到40年,雷电击中了城堡内一座放有易爆易燃物品的仓库,使得大阪城严重受损。5年后,又在1665年发生的一次雷击中,主楼被击中并遭焚毁。一百多年后,在1783年,城堡又遭到了雷电袭击(看来先前这么多年来小日本的避雷技术很落后)。不过,那时大阪城已经大不如以往那么华丽壮观了。

19世纪中叶,德川幕府从大阪及其附近居民处强制征收了大量捐款并以此为基金,修复了除主楼以外的大阪城内所有其他建筑。

主楼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才得以修复,当时,大阪人民自愿地热心捐足了款项,以便把大阪城变为一座永具纪念意义的历史性建筑。1931年11月7日,大阪城历史上第三座主楼拔地而起,高达55米。

二战中,城中高楼受损,美军的狂轰滥炸摧毁了周围许多其他的古老建筑。之后在1950年,又遭到了一股在该地登陆的强台风的破坏。城堡虽然得以幸存,但长年来的风吹雨打使城墙许多部分渐渐遭到侵蚀。于是,在1995年,对大阪城进行了旨在使其复原的大规模整修,使其重现往日的光彩,成为一座更适合大阪的、令人叹而观止的标志性建筑。

(二)日本古堡修建之特色

由于日本孤悬于亚洲大陆以外,所以它的防御工程学的发展和中国以及朝鲜有着很大的不同。最大的变化在于日本城堡几乎完全忽视了用城墙来护卫城堡周围的村镇,使得日本城堡成为古代中国军事建筑技术的浓缩。

日本没有野蛮的游牧民族的威胁,只有来自内部的试图通过建立坚固的军事据点的叛乱者的威胁。再加上日本国内有大量的森林和山地,因此两者相结合,体现在日本早期的城堡设计中。绝大多数山丘的顶端,提供了利于防御的地形以及建筑所需的材料。因此造就了一种建于山顶的城堡形式--山城,这种形式的城堡有利于建于偏僻的地区,以及进一步建造成为以石头为主体的建筑。

早期的这种城堡很少去改变原有的山顶的自然形状,而是以清理山顶的树木用做建筑材料,以及取得良好的观察和射击视野。悬崖以及陡坡上的植被得到保留用于防止土壤的流失,并作为另外一种形式的防御屏障。坚实的道路将几个山顶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有数座防御工事联系起来的复杂的防御体系,彼此之间可以相互策应。

战国时期城堡的最大弱点在于建于自然形成的山体斜坡上的城墙的基础部分,特别是那些砍伐了斜坡上的树木以后建造起来的城墙。因此靠近城墙部分的拥有房间的建筑物最多只能建造3层,而用来了望的塔楼因为高度高,所以只能设计成简易的只有骨架的结构样式。为了保持土壤,地面上的草皮被保留了下来,但是由于日本经常性的暴雨,使得地基还是经常受到损坏。即使没有台风,经常的地震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一般至少每隔5年,城墙就必须进行一次例行的整修。如果要在城墙上或者附近建造诸如门楼,堡垒等更重的建筑,就需要对地基进行更有效的加固,解决的方法就是日本城堡另外一个最显著的特征--由巨大岩石筑成的地基。这些石制地基是许多已经荒废的城堡遗址的显著标志。它们非常的坚固,使得冲绳的那霸城在1945年经历了美军的轰炸后依然保存了下来。

在更大范围内来说,这些地基才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城堡的最标志性的建筑样式,因为很多城堡并没有华丽的天守阁,比如姬路城和彦根城,地基上只建筑有简单的木结构房屋和围墙。从这些巨石垒起的地基来看,相比较同时期欧洲的城堡,日本城堡的工程量并不逊色。如上面所说,日本城堡的在发展的方向上和欧洲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建筑的科技方面。欧洲人的堡垒是用在岩石上凿出来的,或者是用岩石砌成的,而日本人则是将山体开挖成型后在外面用岩石包覆起来,但目的都是一样的建造坚固的堡垒。

(以上参照2005年11月3日上帝之眼所发之贴)

日本所建古城还有一个特色是,石墙大约有10度左右的斜坡,墙顶约2米多高为直立墙,这样建造的石墙可以防御敌人顺斜坡而上,而阻于直立墙之下。

(三)大阪城现状

整个大阪城的建筑结构共分成内城、中城与外城,虽然经过战乱,但是内外两道护城河以及两道高大的石壁至今保存。

走入大阪城公园,跨过外城护城河,一道石城墙壁立而起,这便是大阪城外城东南角的大手门。进入大手守门,是一座类似于明时翁城结构的方形小城,这座石城是大阪城的外围防御工事。在翁城的西侧还有一道门,此处即可进入中城内。

沿着外层墙与中层墙之间的通道向北而行,穿过太鼓橹,也即外层墙与中层墙之间大门(日文标牌看得不是很明白,大概意思如此吧。),便可进入中层城墙与内层城墙所围的区域。

太鼓橹的西北侧又有一道护城河,在东侧护城河的中间横跨有一座石桥,跨过石桥便是内城的东大门,也即内城的正门,在丰臣时代称之为樱门。进入樱门,才真正走入了大阪城内。

如此内、中、外三层高大石城墙,两道深深的护城河,真乃可与明初期的紫禁城防御一比拚,而且内城的石城墙至少高达20米。

可以说,构建大阪城的石块真是巨大无比,许多石块至少高达2米,长达3米以上,这些巨石当年是如何开采,又是如何运至大阪城,又是花费多大力气力与血汗才得以镶钳竖立在石壁之上,真是匪夷所思。据报道,在樱门的部分则有一块约有36 帖榻榻米大的石块,本人不知道合算成“米”应为多大,但看起至少近10多平米的大小。

在内城的南侧石城墙上,还保留着原始的垛口。垛口墙东侧一段磨损风化严重,估计为初建时的原物。垛口墙的西段,个个垛口保存完整,估计为后期修建的。

在大阪城内城西南,则高矗的天守阁,是城内主要的建筑主体。现在的天守阁则是经过1931年模仿丰臣时代的天守阁外观所建造的,高13公尺的天守台上矗立着高39.8公尺的天守阁。

经过1997年重新翻修之后,现今天守阁有着白色的墙面配以绿色的屋瓦,并在每个飞翘的檐端妆饰着用金箔所塑造的老虎与龙头鱼身(有鲤跃龙门之意)的动物造型,看来相当金碧辉煌,也彷佛重现当年丰臣秀吉壮阔的雄心与曾有的辉煌。





野人老J于 2007-04-27 12:29:45 发表在分类:正在消失的古堡
(48910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