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绥镇志》(六卷本,校注版,版权页,校注者简介,序,卷前语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延绥镇志》
(六卷本,校注版,版权页,校注者简介,序,卷前语,目录)
网络首次发布于:本研究所学术网http://shenmucxs.bokee.com
西部地方志与长城研究所 2007年7月24日蔡向升整理
清•谭吉璁撰
刘汉腾 纪玉莲 校注
三秦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
标准书号 ISBN 7-80736-091-7/K•64
定价 88.80元
校注者——简介
刘汉腾,生于1940年3月,祖籍绥德县白家硷乡海满坪村。196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先生曾有不少称谓,诸如中共党员,副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绥德县民间文学“三集成”编委会主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编辑,绥德县黄土地艺术团语言文学责任编辑等等。
先生也曾写过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和论文。也许为杯酒滴米计,先生也曾为他人子孙代言,既撰碑文,也写祭文;于是乎,古州境内多有其文铭于碑石上,更有祭文流传于民间。然而,个人著作却仅有《绥德民间神话•传说故事选》和诗歌、散文、文论集《我心中的竹园》等两、三本小书行世。虽然,竟也先后由国家部委、省(市)领导部门授予先进科研工作者,优秀编撰等奖励十数次。作品有《绥德民间神话•传说故事选》获陕西民间文艺作品“编撰成果”一等奖,中国北方十五省(区)第二届民间文学评奖一等奖与陕西省第二届艺术科研成果评奖“优秀成果”奖;论文有《绥德民间神灵信仰中的祖宗崇拜》获陕西省民间文艺作品“科研成果”评奖一等奖;1996年5月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授予“陕西省优秀民间文学家”称号,又似乎也不少风光!
慨叹时不我予,2002年先生年逾花甲、退休离岗。总以为文人生涯就此止步,孰料竟于2003年又充任《绥德文库》副总编,且独力完成了该文库的《绥德州志》卷(光绪年版)点•注本和《民间故事卷》的主编任务;2004年又获陕西省民间艺术抢救保护工作先进工作者奖,还似乎风光的不够!难怪文友戏言他:朱买臣再世!先生不以为讥,唯唯笑纳之余,且日:幸老妻忠贞不渝,至今健在!
(柯志言撰稿)
《延绥镇志校•注本》序
龙 云
近年,陕北文化研究的声浪日隆月炽,惟陕北区域界定的众说一仍莫衷。窃以为,区域文化乃历史湮漫的反复凿刻记忆,今人欲以当下视角厘定历代有意与无奈的区域界划,那是自已给自已设定永远无法系解的历史迹团。但延绥镇,无疑是陕北区域在历史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记忆符号。而且,尤为凸要的是,惟此之前的“上郡”惟此之后的“榆林道”,均未以专志的形式形成历史的专门记载,只有“延绥镇”却能几次成志又几度增补,感谢我们的先祖,感谢郑汝璧、谭吉璁诸先贤既修政又修志的贤德之举,也才能为我们今日的重新回眸我们的生身土地提供了回溯的坐标。遗憾的是,自“五四”始,语言革命对文言霸权的废除,也泼水连婴的割断了普通民众对贵族祖先文字记录的一目了然。切近地说,今日诸多有兴趣研究陕北文化、有兴趣探究延绥镇的政治军事文史的同仁,面对祖先的寻常记事而不得不忘而却步。
汉腾先生正是有感于这种古人与今人对话的梗芥,有感于历史与现代的无法对话,而在文字与文字的沟通中像一个陕北老农一样一镢一锨地弥合历史的缝隙,为我们架设一条打通历史与当下的隧道。在此之前,汉腾先生曾就《绥德州志》做过逐字逐句的标断点校工作,先生向我叙述当年孜矻茹苦的工作时是一副甘辛备尝感慨弥多的情态,我如何洞见不了那种“乾嘉学派”般皓首穷经的苦索与艰难的字格里的工作。要我,是怎么也不也去走进那些枯索又艰涩的跋涉中的,惟汉腾先生敢历常人难历之险,也进常人难进之境,历一年三百六十余日的天天功课之后而能挽定州志的点校工作。
继《绥德州志》点校本挽迄后,汉腾先生疲惫之神疲惫之体尚未能复元如初时,又标定了《延绥镇志》的点校工作,他频繁穿梭于绥德榆林之间,他搜集一切能搜集到的《延绥镇志》各种版本,厘对,勘校,补遗,拾阙,他像完成平生最大一项事业一样认真看待这项工作。于文学工作者来讲,严格意义上,它不是创作,它是在为别人作嫁衣裳,可是,这件嫁衣裳远非一般的衣裳,它需要广博的文史知识作后体支撑,没有这种后体支撑,不仅不能忠实原意,还会扭曲变形、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以讹传讹;它还需要深厚的文言功底,在当下人们语言趋向的逐渐口语化、逐渐媒体化、在应试教育日益深入化的今日,文言离我们的距离可能比英语还要遥远,大多年长者可能半通不通,更多年青者可能望文而不能生义。以此意义去理解,它比创作更艰难,创作可以任意驰骋自已的思维,可以沿着自已的语言轨迹顺畅地表征自已的思想。惟此点校,却只能溯着原初修志者的思维只能跨越时间的障碍与古人面对面对话。时代,是历史的屏障,跨越者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体力与智力消耗的,尤其智力消耗,是需要智力的底质框架与精力敬业双重付出才能达到的。时代,是历史形成的,我们无法消弥,我们只能通过语言的媒介与久远的历史对话,这种对话的前提,是忠实于历史。对汉腾先生来说,难度就是对语言句段的准确把握,对历史文脉的准确透视。它需要眼力,它更需要功力,是眼力与功力的双重整合要求。汉腾先生正是具备了这种双重功力,才能担此重任也才敢担此重任。以此去理解,它比创作更难,它比创作可能更重要。它是对古人原创的复原,它是对古人原意的忠实。它不是自已的,它是间隔在古人与今人之间的忠实转换者;它又是自己的,是以今人的公正心揣度体测古人的思维向度和日常叙述的。
可以想见,在此字斟句酌的点校标注中,在此字句段篇的文字爬梳中,在此人名地名区划代断的察询考证中,在此与地军事建置图谱的破译中,在此先举纪事食志艺术的搜求中,汉腾先生是以体力智力的巨大付为出代价的。汉腾先生是那种坚决把工作当事业干的前辈学者,不干则已,一旦着手即无法放手又不轻易脱手的学人。六十年代毕业于名校得教于名师,终生甘剧于一隅小城而能于陕北的文化事业缠绕难分,其德其功,情莫大焉,我辈后学,理应铭之记之。《延绥镇志》点校本的完成,更应嘉之颂之。
2006年6月24日于九一斋
《延绥镇志校•注本》卷前语
榆林市经济建设日显腾飞,已为当今举世瞩目。中共榆林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力倡私扬陕北特色文化,创建榆林文化大市。经济与文化并举,历史与现实重逢;重振陕北老区河山,再展九边重镇雄风,榆林市党政军民大有作为!
绥德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市委和市政府的这一英明决策,长谋远虑,继《绥德文库》之成编,又热忱支持我重新点•校,整理《延绥镇志》,贻留后世,鉴古知今,以实践来积极回应市委、市政府的这一召唤。
延绥镇,乃明代九边重镇。其志书初稿成撰于万历三十六年间。逾六十年余,于康熙十二年间,有谭吉璁重修本《延绥镇志》以影印本行世。以后,近四百年间,虽亦几经增补,均未镂版付梓,命其为完本。而今,康熙年重修本《延绥镇志》已成稀世珍本,其他增补本更多散轶难觅。执此,抢救,保护、重新整理、刊定《延绥镇志》,宜当列入我榆林市(县)文化建设之议事日程,凡榆林市籍之文史工作者,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近年间,榆林市已有《延绥镇志》(白文本)一书问世。此举,确是我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好事。但,细读此卷本者,无不为此卷本特多失误而倍多叹惋。诸如:一、所谓之断句,妄断、错断之句多达数百余处,致使原版本之文义特多混乱、谬误且不说,更胜者,竟致张冠李戴,断臂残肢,笑话频出!二、原版本正确无误之字句,再现于白文本中,错、别字举不胜举;只因一字之错别,义远千里者又岂止数以百、十计!三、校对极为粗疏,既有整句、数句之遗漏,亦有整句、数句之重复!四、关于通、假字,原版本《延绥镇志》中使用多多,这在古籍本中是很正常的现象。但用于现代汉语中,倘若不作订正,便多生歧义与异义,白文本《延绥镇志》置原版中不少通、假字乃至一些繁体字于不顾,诚乃又一大失误!五,事涉民族政策,乃当今新闻出版界之大忌,白文本《延绥镇志》中竟将诸如污辱、仇视少数民族之文字表述,原本不动地再现于书面,如匈奴用匈奴、胡用胡,所加添之古冂字,其义即关养牲畜之圈也;又,牢狱之谓也。这样的表述,即便在以大汉族主义为正统之古代,于官方文本,也不足为取,更何况时至今日?六、应该保留的地名,州城名称如葭州,葭芦川,鄜州、鄜延等,改为当今之称谓且不加注释,似亦宜当斟酌,商榷。
在此,我要特别声言:在榆林,是白文本的两位作者率先留心、着意于《延绥镇志》的抢救和保护,仅此一点,白文本《延绥镇志》的诸多失误,比之于当今习已听闻的“交学费”故事和新闻,轻也微矣,不足道矣!
平心而论,菲劣如我,也不配当此重新校•注《延绥镇志》之大任。又所以敢为者,仅一份书生见识和一点儿余热而已!是故,此校•注本《延绥镇志》又岂能不惶恐始而惶恐终焉?是故,当此校•注本《延绥镇志》即将要献给榆林市数百万父老及子孙后代之际,我不得不就此校!注本中的几个问题坦白交待如下:
(一)大凡古往之方志,莫不设孝友、列女诸目。窃以为,孝道、贞节,关乎家国,顺乎民情,淳化世风,于古于今,宜应倡导。但若如李龙雯、楚南兰增补本那样连篇累牍地肆意宣扬因夫死而殉节轻生、为孝亲而割股杀子,于古亦恐难为常人所苟同;于今科学、文明之人类,只能被视为愚昧和丑陋而已。执此,校•注本《延绥镇志》中之孝友,列女两编目,以基本保留原风貌为总旨,留取各种类型,不失全豹可也。(二)鉴于生不列传之古训,原本应以小传人编于人物卷目中的文臣、武宦,康熙年本和增补本尽将其小传首列和后缀于艺文卷各篇目之篇前和篇未,致使头重身轻、尾大不掉、版式特多杂乱难堪。而今,这些达官、先贤都早已经作古去了,校•注本即将其显属小传式的附注改置于人物志之名宦、武宦编目内,也许并不忤逆这些达官,先贤和原编纂者当初的心意。(三)卷六艺文志之二所选谭吉璁大人的《拖资抗师判》、《虿妇灭伦判》两篇,显失于庄而近于谑,甚而至于颇有卖弄文墨之嫌。事涉法纪,且为严肃的判案文书,也许是谭大人一时兴致为之,增补本竟以范文选而志之,或古或今,诚为法官和法律文本之不宜。又,杨三知致谭吉璁教条一篇,五、六十字,淡如也;执此,后生如我也就斗胆删了!(四)增补本于艺文志一编之未后缀方言字义一目,选录方言共37条,近大半实乃极其生僻且有杜撰臆造之嫌,譬如尘(同漫),未(同钻),田(同碜),有(同无),早已为岁月淘尽;而且,就一大卷《延绥镇志》而言,应纳括的方言,又岂止仅此37条?窃以为这一增补编目,实在自不成体,亦宜当删去可也!(五)原版本中的通假字,校•注本尽力做到以现代汉语词汇为准;对个别虚词、副词、代词特定的含义,校•注本亦尽力给以必要的注释。
著书立说,千古圣事。《延绥镇志》校•注本确系铅刀试割而成,其间失误一定会很多,恳望文史界的专家、乃至广大读者能予以批评指正,以免谬种流传、贻害永远!
其次,校•注本《延绶镇志》的校对,从始至终由绥德县博物馆文博馆员纪玉莲同志执笔;毋庸置疑,纪玉莲同志同样应享有该版本的著作权。期间,关于资料征集、版本查对、注释条文的完善和补充,幸得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当代明史专家张德信和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费秉勋以及乡友文友马子成、刘凌云诸位先生鼎力相助;否则,我与纪玉莲同志僻居此弹丸小城,实难勉力于此版本的重新整理和刊定。校•注本历经六月余,新增注释1218条,六经改稿而终归告竣,上述诸位先生功不可没。当此版本就要付印之际,穷莫如我、吝莫如我,只能于此卷前语末向上述诸位先生以及从始至终关注着《延绥镇志》校•注本成败的市人大曹世玉副主任与中共绥德县委、县政府令导道一声诚挚的感谢,仅此而已,仅此而已!
刘汉腾撰于绥德古城西山寺寓所
公元二○○六年六月十六日
《延绥镇志》目录
(六卷本,清•谭吉璁撰)
卷一
1、 图谱………………………………………………………………………………(1)
星图 城图 边图……………………………………………………………(3)
2、 天文志……………………………………………………………………………(15)
星野………………………………………………………………………………(15)
岁时………………………………………………………………………………(18)
3、 地理志……………………………………………………………………………(22)
沿革………………………………………………………………………………(22)
河套………………………………………………………………………………(33)
山川(上)………………………………………………………………………(47)
山川(下)………………………………………………………………………(51)
水利………………………………………………………………………………(54)
风俗………………………………………………………………………………(55)
景致………………………………………………………………………………(56)
卷二
1、 建置志……………………………………………………………………………(58)
公署………………………………………………………………………………(58)
学校………………………………………………………………………………(61)
仓库………………………………………………………………………………(64)
驿递………………………………………………………………………………(65)
2、 祠祀志……………………………………………………………………………(67)
庙坛………………………………………………………………………………(67)
3、 兵志………………………………………………………………………………(72)
兵制………………………………………………………………………………(72)
马政………………………………………………………………………………(80)
军器………………………………………………………………………………(84)
烽火………………………………………………………………………………(85)
4、 食志………………………………………………………………………………(87)
屯田………………………………………………………………………………(87)
本折………………………………………………………………………………(95)
户口………………………………………………………………………………(100)
赋饷………………………………………………………………………………(100)
运法………………………………………………………………………………(102)
草场………………………………………………………………………………(103)
盐法………………………………………………………………………………(105)
茶法………………………………………………………………………………(110)
烟税………………………………………………………………………………(111)
市集………………………………………………………………………………(113)
物产………………………………………………………………………………(114)
卷三
1、 官师志……………………………………………………………………………(123)
文职………………………………………………………………………………(123)
2、 官师志……………………………………………………………………………(137)
武职…………………………………………………………………………………(137)
3、 官师志………………………………………………………………………………(160)
名宦(上)…………………………………………………………………………(160)
4、 官师志………………………………………………………………………………(207)
名宦(下)…………………………………………………………………………(207)
卷四
1、人物志………………………………………………………………………………(251)
列传(上)…………………………………………………………………………(251)
2、 人物志…………………………………………………………………………………(291)
列传(下)……………………………………………………………………………(291)
3、 人物志…………………………………………………………………………(312)
忠义……………………………………………………………………………(312)
孝友……………………………………………………………………………(334)
4、 人物志…………………………………………………………………………(341)
列女……………………………………………………………………………(341)
隐逸……………………………………………………………………………(354)
流寓……………………………………………………………………………(356)
仙释……………………………………………………………………………(363)
卷五
1、 选举志…………………………………………………………………………(370)
文科……………………………………………………………………………(370)
贡………………………………………………………………………………(371)
封锡……………………………………………………………………………(374)
恩荫……………………………………………………………………………(374)
例监……………………………………………………………………………(376)
吏员……………………………………………………………………………(378)
武科……………………………………………………………………………(380)
武宦……………………………………………………………………………(382)
2、 纪事志…………………………………………………………………………(391)
周………………………………………………………………………………(391)
秦………………………………………………………………………………(393)
汉………………………………………………………………………………(394)
晋………………………………………………………………………………(399)
北魏……………………………………………………………………………(401)
北周……………………………………………………………………………(403)
隋………………………………………………………………………………(404)
唐………………………………………………………………………………(406)
五代……………………………………………………………………………(409)
宋………………………………………………………………………………(411)
金………………………………………………………………………………(418)
元………………………………………………………………………………(420)
明………………………………………………………………………………(421)
3、 纪事志…………………………………………………………………………(429)
僭国列传(上)………………………………………………………………(429)
4、 纪事志…………………………………………………………………………(456)
僭国列传(下)………………………………………………………………(456)
卷六
1、 艺文志…………………………………………………………………………(486)
诏………………………………………………………………………………(486)
敕………………………………………………………………………………(488)
表………………………………………………………………………………(490)
奏疏……………………………………………………………………………(493)
御扎……………………………………………………………………………(540)
2、 艺文志…………………………………………………………………………(543)
序………………………………………………………………………………(543)
檄………………………………………………………………………………(549)
书………………………………………………………………………………(551)
启………………………………………………………………………………(561)
简………………………………………………………………………………(563)
颂………………………………………………………………………………(568)
议………………………………………………………………………………(572)
对………………………………………………………………………………(576)
问………………………………………………………………………………(577)
辨………………………………………………………………………………(582)
3、 艺文志…………………………………………………………………………(584)
记………………………………………………………………………………(584)
墓志………………………………………………………………………(616)
墓表………………………………………………………………………(621)
碑…………………………………………………………………………(623)
铭…………………………………………………………………………(626)
文…………………………………………………………………………(628)
4、 艺文志……………………………………………………………………(630)
诗…………………………………………………………………………(630)
辞…………………………………………………………………………(693)
shenmucxs于
2007-07-25 10:03:22 发表在分类:
长城专著 中
(51110次点击) |
编辑 |
删除 |
关闭匿名评论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