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搂--大龙门堡北楼
老普 于2006-08-24 02:11:00发表于长城小站
(1)标题:河边峭壁上的城堡 (Fortress at the base of a cliff along a river in the Lost Tribe country)
作者:赫达.莫里逊(Hedda Morrison) 年代:1936
(2)上述地点,2006年8月19日拍摄
这两张黑白照片,虽然拍摄时的光影和季节不同,但是观察复杂的岩石纹理,不难看出拍摄的是同一处地点。然而在编号为2683的照片上有一座长城敌楼,而在另一张照片上,工整完好的敌楼消失了,如此彻底,真正是人间的“蒸发”。这不是魔术大师的光学幻觉,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国土上的事实。秘密在于两张照片的拍摄整整相差70年。编号2683的照片是赫达.莫里逊(Hedda Morrison,1908-1911)的作品,拍摄于1936年。而下面的片子则是2006年8月19日我们找到莫里逊照片地点后拍摄的。
在上世纪的30到40年代,德国籍女摄影家赫达.莫里逊(Hedda Morrison,1908-1911)来到中国北京。她最初的工作是在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里做一名摄影师。工余时间则带上自己的禄来福来双镜头反光照相机,跑遍北京的大街胡同,四六九城。也还有北京周边山东、热河、河北、山西、陕西等省,拍摄了大量照片。1991年莫里逊在澳大利亚去世,根据遗嘱,她的丈夫把1933至1946年期间,她在中国拍摄的1万多张底片,6千多幅照片,以及29本影集赠与哈佛大学的哈佛—燕京图书馆。
2006年8月16日弘一网友在长城小站上贴了“大龙门堡和附近楼子的照片”共两张,都是赫达.莫里逊的作品,编号分别为2679和2683。
(3)标题:群山环绕大龙门堡 (Da long men and surrounding mountains in the Lost Tribe country)
作者:赫达.莫里逊(Hedda Morrison)年代:1936
大龙门堡现属涞水县九龙镇,作为内长城的重要关堡,我们已经考察多次,所以2679号老照片的确认毫无疑义。但是编号2683“河边峭壁上的城堡“并没有明确指出地点,弘一友根据照片编号比较接近推测应该在大龙门附近。而疑问在于大龙门现在是著名“野三坡”风景区的一部分,但川流不息的游客从来没有在龙门峡谷中看到莫里逊照片上的长城敌楼。在分析之后,8月17日我发布了支持“弘一找到的单楼认为就在大龙门堡西北河谷”的理由:
(1)编号为2683的照片,取自Morrison Hedda的一个专题the Lost Tribe country。该专题共195张片子,组成一组。而这组照片就是Morrison Hedda在北京以西的一次考察。
(2)早在2001年长城小站就考察过大龙门堡,并且由朱七七编写了考察报告,其中总结“城西北龙门峡内建有绊马索、敌楼各一处(已毁)以及边城三道。城北明阳山上建有炮台三处,构成一个完整的古代关隘防御体系。”可见通过调查,当时我们已经得到峡谷中曾建有敌楼的线索。
(3)现在当地还有南楼,北楼的传说,并且北楼全毁(修公路),但南楼还存遗迹。
(4)照片上的山体明显呈龙门峡断裂峭壁特征。那末河流就应该是拒马河的上游支流小西河。
恰好我们原来就有一个周末出行计划,莫里逊照片的出现,自然促使我们把大龙门加入计划。为了让首发者弘一也能亲身参加寻访活动,调整了行车路线顺序。8月19日晨7时,大鹰,弘一和我驾车自新兴桥出发,走109国道,奔向大龙门。
说起大龙门,龙门峡,还真不能不说有一种情缘。早在2000年,大龙门几乎不为外人所知的时候,金夏历网友就“见到了水边长城“。我为金夏历笔下的“水边长城”所吸引,在一个暴雨后的周末,单独一人,带上长城笨笨,揣摩着金夏历文中描述的路线,一日往返300公里,跑到河北境内,实现寻找大龙门和摩崖石刻的目标。从那以后又去过多次,和小站的朋友们一起完成了大龙门堡考察报告。所以这一次行车没有任何悬念,也不用问路,于上午10时直接开到小西河畔。
大龙门堡为内长城重要关隘,城堡背山面谷如龙盘,双峰对峙形如门,故名大龙门,又称龙门峡,龙门天关。城堡始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属真保镇马水口路管辖,由大龙门守口把总统领镇守。南依峭壁,北临小西河,城址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50米,南北宽约500米。现西、东、北三面城墙保存较好,条石基础,土石墙心,外包青砖,墙体宽厚坚固,基宽约4米,残高2.5米--4米,垛口无存。城有东、西二门,西北部临西山沟处还建有一座水门,有翼墙向西跨山沟延伸至山梁。城门为砖券门洞,宽约2.5米,高3.5米,门上有青石匾额。
(4)大龙门堡东门
(5)门匾《屏翰都寿》
(6)标题:在门拱下休息的向导(Guides resting in the archway of the Da long men in the LostTribecountry)
作者:赫达.莫里逊(Hedda Morrison) 年代:1936
片中的三位中国农民,是莫里逊雇佣的向导。注意光影关系,拍摄者站在城堡内由西向东取景,照片左侧为北,右侧为南。显然阳光是从左前方,即东偏北方向照射下来,向导帽子和门洞的南墙内侧都被照亮。常识告诉我们,在北半球,只有夏天太阳从东偏北方向升起。所以可以推断在1936年盛夏的一天,莫里逊和她的向导当时就住在大龙门堡一户农民家中,清晨他们早早起床,趁着太阳升起不久,阳光从东北方向照来,拍摄了这张照片。
(7)大龙门堡东门,2006年8月19日
这张照片拍摄于上午11时左右,太阳已经偏向正南,光影与莫里逊照片不同。但是远山的特征说明了一切。照片中的人物就是同行的伙伴大鹰和弘一。
拍摄东门后,我们开始寻找关键又是难度较大的“河边峭壁上的城堡”,即2683号作品上的敌楼。一位老乡告诉我们,城堡西北峡谷里确实曾经有两座敌楼,给我们带来鼓舞和遗憾,因为老乡同时说敌楼都已经拆毁了。在前往西门的路上,迎面走来一位中年汉子,就是后来成为我们朋友的复员军人张绣恒。我们给张秀恒看了照片,他很热情,随便把肩上一捆葱放到地上,带领我们走上北墙。几乎在一瞬间,大鹰指向小西河对岸的峭壁:“就是那里”。在张绣恒的帮助下,原本以为很困难的任务在几分钟内完成。但是现场空余山石,了无敌楼。当地老乡称之为“北楼”,隔河相对还有一座“南楼”。南北二楼正如大龙门堡的前哨,守护峡谷两侧。南楼早已不存,仅存残基。北楼在莫里逊照片上还十分完好,一直保存到70年代,在修沿河公路时被彻底摧毁。一些上年纪的村民,少年时曾经爬到敌楼上“玩过”。“可好勒,砖头都带角带愣,没有一点坏“,完好的敌楼还在他们的记忆中。曾经担任村支书的老贾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当年曾经在敌楼上发现修建长城用的瓦刀,足有20斤重。现在的瓦刀重不足1斤,20斤重瓦刀修建长城的工具,当是国家文物了,可惜现在也不知所终。
关于“北楼”还有另外一幅老照片,此前认为是八路军记者沙飞拍摄,画面上是三位八路军战士在河边休息。火箭人网友首先判断与莫里逊照片是同一地点,拍摄时间很可能是38年至40年期间。抗日战争期间,大龙门地区属平西抗日根据地。但是沙飞年谱中没有他在平西采访的纪录,所以八路军战士与大龙门北楼照片的作者还需要考证。
大龙门北楼照片确认了,但是已经完全彻底失去了。还好我们可以感谢赫达.莫里逊,感谢八路军记者,给后人留下了北楼影像。也感谢大龙门纯朴热情的村民给我们提供的帮助。当夜我们住在张秀恒家,紧靠北墙的新房,搂着大龙门堡墙入睡。
张绣恒(左)和大鹰
卖特产的妇女也认出北楼,小时候她曾经在北楼上玩过。
大龙门堡西门遗迹
奔腾的小西河和龙门峡谷
大龙门堡西北1华里的峡谷被认为是“天关”所在,这里有华北最大的摩崖石刻群。而与墨客骚人不同,这里的题词都是历代守关将领遗墨,数十余处。或写山河壮美,或言地势险要,主要有“万仞天关”、“峰环万叠”、“险胜重围”、“龙行虎踞,玉壁金汤”、“疆域咽喉”、“天成形胜”等。抒发了将士的爱国之情。最大的一处是“万仞天关”,字高2.15米,为明万历已酉年(1585年)秋九月都督御史峰阳贾三近题。这些石刻运笔自如,笔力遒劲,是难得的书法珍品。
老普:2006年8月22日
本贴最后一次由老普修改于2006-08-24 09:14:04编辑:火箭人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