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长城之插箭岭雄关: 讹传与地形
大鹰 于2005-02-19 03:43:29发表于长城小站 经过老普、大鹰访问河北涞源及插箭岭老乡,
介绍插箭岭由来是“搭箭岭”历史口误,
当初意思是杨六郎在此处搭箭射出可直到张家口!
而不是射出的箭插入山中大石中,
口传音误之下,几百年来就成了“插箭岭”沿用至今。
地形情况描述:
该处地形险要,横亘山脉形成阻隔,
系两山夹行的一条要道,
长度大概在1500--2000米,
最窄处不足150米,
关口所在海拔高度大致在1100米。
《明史》列傳第八十七记载:
“而浮圖峪、插箭嶺尤為紫荊、倒馬二關沖”。
即插箭岭为倒马关外围锁匙、前哨阵地(也有小路至关内的银坊),
可以在关沟外用兵布阵,并且练兵之“校(教)场”在西北关门之外。
而倒马关位置和高度并无任何特殊险要之处,
直白说就是一旦前缘失守后,倒马无险可守。
类似八达岭之于南口的位置关系,
只是比例、范围的放大而已。
从插箭岭向西北方向是逐渐平坦,
高度也在有限下降(见图1,右下拐出即是关外),
确实有一马平川直奔塞外的感觉。
从关上射箭可直到张家口之说,
形象说明出关之后地势的平坦。
从插箭岭东南方向进关,指向华北平原方向。
注意:
图1的地点,就是沙飞所拍摄“抗日卫士”的同一楼橹。
照片对比在随后给出。
这里高度开始急剧下降(见图2),
左侧的关沟地形显示,一旦突破关城体系之后,
大军可向关内一路倾泻而下,直逼倒马关。
地面独立标牌为中德合作小流域治理标志。
标志左下方为插箭岭西门遗址,因修公路而荡然无存。
在山头站立者为老普。而据老普考证,
“流域治理碑”左侧横切公路的浅色下斜小路,
应为修建盘山公路后废弃的插箭岭原始古道。
总之,
插箭岭关隘就是建立在两边山岭夹峙下、台地之上的内长城防御支撑体系。
奇怪的是,
该隘口在华北地区兵要地志中竟没有记载,
看来大家长城一线活动范围、深度已到达一定境界。
补充:
在穿越关城的公路北侧仅2米处,
曾有深40米与20米的两口废井,
日寇曾在此杀害我抗日民众,
尸体填满井,人头城中挂,人数则无查,
注意到抗日烽火所到之处,
日寇都疯狂报复,烧、杀、抢无恶不作,
这已成为规律,
例如不足30公里的涞源孟良长城边,
那里是杨成武晋察冀一分区曾经活动地方,
山凹处就发现日寇制造的万人坑。
本贴最后一次由大鹰修改于2005-02-27 23:49:57编辑:火箭人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