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题名: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汉永和二年裴岑纪功碑
客观题名:巴尔库勒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
其他题名:《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破呼衍王碑》
作 者:
年 代:东汉永和二年(137年)
查看137 年历史年表地 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查看中国长城建筑数据库记载的本地区长城建筑情况原物材质:石
原物状况:原有文字6行,每行10字,碑文字迹清楚,文简意深,笔势介于篆隶之间,用笔率直无波磔,是由篆变隶的典型过渡书体。现藏于新疆博物馆,虽裂成数块,碑文漫泐严重,不复发现之初那般清晰的样貌,�
原物分类:杂刻:功德、德政
数 目:1
尺 寸:高139厘米、宽61厘米
语 言:汉语,
内 容:
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郡之害,边竟(境)艾安。振威到此,立海祠以表万世。
附 注:
纪功碑是中国古代碑刻的一种,是为记述人物功德业绩或者纪念取得重大战争胜利而刻立的碑刻。碑文中所提到的呼衍王,在现在的巴里坤一带活动,威胁到汉朝对西域和河西四郡的统治。东汉永和二年(公元137年),敦煌太守裴岑率本郡部队3000人,在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呼衍王,解除了北匈奴对西域各地和河西四郡的严重威胁,为后续东汉出兵彻底扫清北匈奴在西域的势力,赢得了时间和相对安稳的局面。裴岑的这次出击大胜,可谓功勋卓著。但这段历史在《汉书》等史籍中没有相关记载,裴岑纪功碑的发现是汉朝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和治理的历史见证,起到补史的重要作用。除了碑刻的重要历史价值外,该碑的文字由篆入隶的书写轨迹可辨,字体优美,与拜城县发现的《刘平国治关亭诵》一起,可以看作西域隶书的肇端,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宝。
此碑所在之地为边塞新疆巴里坤,在当时被认为是苦寒之地,拓手难觅,椎拓不易,故拓本极为难得。雍正七年(1729年),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在巴里坤驻军时发现了《裴岑纪功碑》,确认此碑为汉碑后,遂将其移至将军府。雍正十三年(1735)撤师,又移置汉寿亭侯庙。乾隆二十二年(1757)平定伊犁,裘曰修按行此地得拓本归,遂显于世。乾隆三十五年(1770)秋八月,毕沅从陕甘总督明山出关勘察屯田,于西域巴里坤得见裴岑纪功碑与唐姜行本纪功碑,拓之以还,并各有诗记其事。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其他记载:
国图编号:0
图 片:
点击小图查看大图,点击大图隐藏大图
图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