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长城数据库系统长城铭刻数据库[ 登录 ]/[ 注册 ]  
 数据库首页 :: 图说长城碑刻 :: 新建 :: 搜索 :: 列表 :: 位置索引 :: 修订情况 :: 登陆
资料题名: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汉永和二年裴岑纪功碑
客观题名:巴尔库勒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
其他题名:《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破呼衍王碑》
作  者
年  代:东汉永和二年(137年) 查看137 年历史年表
地  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查看中国长城建筑数据库记载的本地区长城建筑情况
原物材质:石
原物状况:原有文字6行,每行10字,碑文字迹清楚,文简意深,笔势介于篆隶之间,用笔率直无波磔,是由篆变隶的典型过渡书体。现藏于新疆博物馆,虽裂成数块,碑文漫泐严重,不复发现之初那般清晰的样貌,�
原物分类:杂刻:功德、德政
数  目:1 尺  寸:高139厘米、宽61厘米
语  言:汉语,
内  容
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郡之害,边竟(境)艾安。振威到此,立海祠以表万世。
附  注
纪功碑是中国古代碑刻的一种,是为记述人物功德业绩或者纪念取得重大战争胜利而刻立的碑刻。碑文中所提到的呼衍王,在现在的巴里坤一带活动,威胁到汉朝对西域和河西四郡的统治。东汉永和二年(公元137年),敦煌太守裴岑率本郡部队3000人,在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呼衍王,解除了北匈奴对西域各地和河西四郡的严重威胁,为后续东汉出兵彻底扫清北匈奴在西域的势力,赢得了时间和相对安稳的局面。裴岑的这次出击大胜,可谓功勋卓著。但这段历史在《汉书》等史籍中没有相关记载,裴岑纪功碑的发现是汉朝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和治理的历史见证,起到补史的重要作用。除了碑刻的重要历史价值外,该碑的文字由篆入隶的书写轨迹可辨,字体优美,与拜城县发现的《刘平国治关亭诵》一起,可以看作西域隶书的肇端,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宝。
此碑所在之地为边塞新疆巴里坤,在当时被认为是苦寒之地,拓手难觅,椎拓不易,故拓本极为难得。雍正七年(1729年),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在巴里坤驻军时发现了《裴岑纪功碑》,确认此碑为汉碑后,遂将其移至将军府。雍正十三年(1735)撤师,又移置汉寿亭侯庙。乾隆二十二年(1757)平定伊犁,裘曰修按行此地得拓本归,遂显于世。乾隆三十五年(1770)秋八月,毕沅从陕甘总督明山出关勘察屯田,于西域巴里坤得见裴岑纪功碑与唐姜行本纪功碑,拓之以还,并各有诗记其事。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其他记载
参考网址:https://www.sohu.com/a/415538818_614377
参考资料:《中国碑刻全集 1 战国秦汉》,此书收录了裴岑碑的拓片。 黄易早年所临《裴岑纪功碑》无锡博物院藏。
此碑现状,参考网络报道: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7251422189349407&wfr=spider&for=pc

国图编号:0
图  片点击小图查看大图,点击大图隐藏大图
黄易赠李东琪《裴岑纪功碑》拓本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jpeg     图片说明:黄易赠李东琪《裴岑纪功碑》拓本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jpeg
图片供稿:邓宜佳
[在新窗口打开]  
图片说明:黄易赠李东琪《裴岑纪功碑》拓本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jpeg
正在转载图片--请稍等...
新疆博物馆展出的《裴岑纪功碑》.webp.jpg     图片说明:新疆博物馆展出的《裴岑纪功碑》.webp.jpg
图片供稿:邓宜佳
[在新窗口打开]  
图片说明:新疆博物馆展出的《裴岑纪功碑》.webp.jpg
正在转载图片--请稍等...
图片链接

 本页修改历史 :: 编辑本资料内容 :: 编辑本资料图片 ::                  管理区: 定稿 :: 恢复到当前版本 :: 删除
 评论/讨论/留言区 :: 发表新帖 :: 刷新 :: 回到顶部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v0.1 © 2003,www.thegreatwall.com.cn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1.0 Generic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