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县辖长城
密云县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其北隔长城与河北省滦平县为界,东接河北省兴隆县,南连平谷,西通怀柔。
密云县,秦渔阳郡治。北魏置密云县。元废县入檀州。明洪武元年十二月复置县,属顺天府。1一九五八年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
兴隆县黄门子西大砬子山上,因山势险峻未筑墙。由北坡有墙处起便为密云县境辖长城之始。这段石砌长城因山势陡峭时断时续,构筑简单,坍塌严重。
长城进入密云县,至古北口段的大体走向为:向北经墙子路北 _历所沟、干峪沟、营房村折向东北,经苗耳洞西,开花坑西大虫峪口,大黄峪至大沟;由大沟经花园继续向东约七华里,转北过大黑关,又转西经大角峪、五道梁、司马台等关门至古北口。
这段长城约长二百一十二华里,现查有敌楼三百三十四座,其中较好的一百零八座,圮残的八十座,只存基座或残址的一百四十六座。
长城进入密云后,由黄门子至泉水河,除西大砬子山那段构筑简单的石墙外,全部为砖砌城墙,墙体大部分较好。个别地段内侧砖墙圮坍稍重,砖被拆走,夯土坍成坡状。这段城墙,墙子路南沟以南部分情况为:南大砬子峭壁上砖砌墙较好,有些垛口尚存。南大砬子下靠峭壁段城墙亦较好,至南沟关口花兜兜楼处,城砖早已被农民拆走。墙内夯土亦坍塌成土难状,花兜兜楼和墙子路南沟关口楼均被拆毁。
南大砬子南的一段砖砌城墙上,有一部分砖脊上烧制有“河间营”三字。在墙子路南沟村中从长城上拆下来的城砖脊上还发现烧制有“万历十年沈阳营秋防左囗囗”等印模字。
由南沟至泉水河段长城,过南沟后城砖基本已被拆光。过一山后至王小庙山,大部分砖砌城墙上部被毁,下部尚好。过王小庙山后砖墙保存较好,至墙子路北沟砖墙内侧有部分圮坍。墙子路关,据《四镇三关志》载:“洪武年建。”2墙子路关,道路平漫,地势开阔,有季节河经关西北流注清水河。关口原来设有关城,城周一里余,明时曾设参将把守。今关城大部已毁,仅北城墙残存,城北门的砖券拱门洞亦存,为村民出入的主要通道。门额上嵌有一石匾,阴刻楷书“墙子雄关”四字,旁边署有竖刻的一行小字为“万历四十五年季秋吉日”。京承线铁路由墙子路关北侧而过。墙子路关处筑有内外两道城墙。
长城过铁路后止于陡立的断壁之下。从断壁之上又有主体城墙向东行一段然后北转,另一分支继续向东过两座敌楼后止。主体城墙向北循山而下有一关门子,今关门楼已荡然无存。过关门子,长城两侧包砖多被拆光,墙内垫石或夯土,有的坍成堆状。到泉水河附近,砖城墙彻筑高大坚固,保存较好。长城随山势起伏,自然景观很美。
长城由泉水河转偏西方向爬上杨木庵山。这段城墙内外皆为石砌。墙内侧十分低矮,高不足米,外墙高四至六米不等,墙宽约二米多,有几段砖砌垛口尚存。杨木庵山头有一敌楼,今只存残基,过此楼后石砌城墙亦较为完整。
长城过一座海拔九百六十四点九米的大山,石砌城墙自峰顶而下,在墙顶砌有五十一磴台阶,其下方有一洼地,当地称它为五十一磴沟。这段长城外侧尚存用石料码筑的垛口,并有一些瞭望孔。长城过五十一磴沟,靠洼地有一段城墙成堆状;其他段长城至老爷庙西北大部分较好。由老爷庙西北起至小黄岩口,因山势险峻峰峦高耸大部未筑城墙,在视野开阔的几个制高点砌筑有空心敌楼,个别稍缓的山梁上砌有简单石墙。
小黄岩口,据《四镇三关志》载:“永乐年建正关。”3关口两侧险峰对峙,有河由关外流入关内,汇入清水河。今关口附近仅存的一段砖砌城墙,亦已残破不堪。由小黄岩口经大黄岩口至大树洼南段长城,山势虽较险,但一路空心敌楼很密,楼间断续有墙。
大黄岩口,亦为永乐年间所建,关口南北双峰并列,关居其中,有清水河一条分支,流经关口。今关口建筑已毁仅略存残迹,关口路东有一敌楼条石基座,路边有兴隆县人民政府立的长城保护标志。东自平谷峨眉山寨西至大黄岩口的长城,明时为墙子路管辖。长城由大树洼南至大虫峪口,墙体连贯,大都坍成堆状。也有因山险未筑墙的地段。
大虫峪口,据《四镇三关志》载:“洪武年建。”4此口可二马并行通过,关口建筑已毁。关东南残存有石砌城墙,墙体较好垛口无。
大虫峪口北为一断壁,过断壁向东北至遥桥峪南沟,峰峦叠障,利用山险未筑城墙。
长城过遥桥峪南沟,经大黄峪、大安峪沟至大沟,只在山上筑有空心敌楼,有石砌墙处亦很简单,坍塌且严重。各沟口可通行处皆垒石为墙,以阻其道,今石墙则多圮坍成堆。过大沟经花园村至大黑关有坍塌石墙。在大沟村与花园村间,有一个已坍塌的石砌小方城遗址,当地称为马场营。由花园至大黑关间,王虎门沟东的石砌城墙较好,后为砖砌墙,墙体较好无垛口。大黑关附近的砖墙大部尚存。
大黑关,旧名黑古关,据《四镇三关志》载:“洪武年建。”5大黑关东、西山皆高且险,唯关口处是一道平川。明时在此驻守备。
关口处设有关城,今关城除东侧墙残坍严重外,其余三面尚好。城为石筑,在北侧城墙上有一砖砌券拱门洞较好。
长城由大黑关往北转西,大部分地段因山险仅筑有空心敌楼,个别地段筑有很短的砖砌城墙。在山谷两侧的立崖下,长城过一座海拔一千零二十点三米的高峰后,始有连贯的石砌城墙,其大部分已坍成堆状,只靠近大角峪关门处墙体尚好。在关门以北另有一道构筑简单的石筑城墙,几乎已坍平。
大角峪口,据《四镇三关志》载:“洪武年建。”6关口已被先年修公路时所毁。长城由大角峪口往西至一立崖之下,石筑城墙坍塌严重。由崖顶起至五道梁关口,先为石墙后变砖墙,墙体和垛口大部都很好。在这段墙南侧一座山洞中,住有一道人,当地称其为赵老道。
道人用两个较好的空心敌楼做了库房,并装上门窗,门上加了锁。五道梁关口东西两侧陡壁上都有砖砌城墙,东侧垛口已毁,西侧阶梯式垛口还很完整。关口间墙体坍塌,尚存两个小券门洞。
由五道梁关门经头道沟至司马台关门,城墙砖、石砌筑相参,大部分墙体较好。头道沟,原为一关口,今毁。考其方位,此关名称应为旧时的将军台。
在司马台关口东的高山顶上,有一座较好的敌楼,当地称为“望京楼”。据说登上此楼,暗夜南眺,可以望见北京城的灯火。过望京楼向西的第四座敌楼较好,楼内砖脊上大都烧制有印模字“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山东左营造”。望京楼西第五座敌楼结构特殊,楼内中间是棱柱形小屋。过此楼后,砖砌城墙变成隔障墙式结构:在基础之上的北侧砌起单墙一道,高约二点五米,厚八十厘米;在墙内隔若干米砌一隔墙。这段单墙在靠地面和离地一米处有两排射孔,如敌兵攻上城墙,守城士兵可凭借障墙步步为营。望京楼向西第十座敌楼中,砖脊上也烧制有印模字“万历五年石塘路”。
司马台关,据《四镇三关志》载:“洪武年建。”7今关口已被一九七七年所建司马台水库淹没。只关口两侧山腰处各有一座已残的空心敌楼尚存。由司马台关门至古北口段长城,是万里长城自然景观最美的地段之一,为开发长城旅游资源,目前国家文物局已投资修复一部分。
这段长城约长二十六华里,共有敌楼九十一座,其中较好的三十四座,圮残的二十五座,仅存基座的三十二座。这段长城全部砖砌,大部分保存较好,只一些地段的砖垛口坍塌严重。现在由望京楼往西至古北口,习惯地被人们称为金山岭长城。
金山岭长城有几座敌楼,设计得十分巧妙。一般敌楼皆有二门与城墙相通,以便于戍守长城的兵士往来巡逻和救援。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敌人若攻上城墙,这些敌楼便极易被攻克。为解决这个问题,金山岭长城上建了几座两侧皆无门与城墙相通的敌楼。为欲进此敌楼则必须顺长城由城墙内侧砖券拱门而出,沿岩石小经至楼下,然后登攀临时设置的小梯,方可爬入比箭窗大不了多少的楼门里。如欲到城墙的另一侧,绕过敌楼,再从另一侧的券门登上长城即可。
金山岭长城敌楼中,最具特色的是滦平县巴克神菩南的花楼。此楼门框为汉白玉石料,上雕有十分精美的图案。相传当年蓟镇总兵戚继光常在此楼处理军机大事。
过金山岭长城向西,便是长城重镇古北口。古北口位于北京密云县北部四十五公里处,是燕山山脉上南北交通咽喉要道之一。背依盘龙、卧虎二山,南接青风、叠翠二岭,有潮河由北而来,万里长城主体部分将盘龙、卧虎二山连成一线,形成奇险。
古北口,原曾名为“虎北口”,因西南有山势如卧虎,人称卧虎山,关因居此山北而得名。
古北口始建时间,据目前掌握的文字记载可知为唐代。五代后晋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于契丹后,据《辽史·圣宗纪》载:在统和四年(公元986年)朝廷“收古北松亭、榆关征税不清,致阻商旅,遣使鞫之。”8可见当时此地贸易活动已相当发达。又据《金史》载:金人称古北口为“留斡岭”。9明初,古北口为徐达所建第一批关城之一。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徐达所筑关城雄踞山顶之上,东至东关门,西到潮河川,南控大开岭,北依高山尖,名营城。城周四里三百一十步,设东、北、南三门。对此关曾有诗云:“诸城皆在山之坳,此城冠山如鸟巢。到此令人思猛士,天高万里鸣弓弰。”10古北口,据说原筑有独具特色的潮河过水门楼,已于清末被洪水冲毁。今关城及门两侧延伸的城墙,西至潮河岸,东至盘龙山下,均在数年前被拆毁成平地。只东关处尚依稀可见部分遗址。
关于古北口关的建置情况,顾炎武所著《昌平山水记》有如不记载:“潮河川之两旁筑垣立台,东台下有铁门关为出入道,常扃钥不开。而台上有楼,总督大臣以抚赏涖焉。关外为夹墙,抚夷鱼贯北前,受赏于关下,军士列两山上,伐鼓吹角以震讋之。下有小城,曰而关营,二门。而川口东南有小城,曰潮河川堡,亦二门,守备一人守之。台之东西因山为城,参差曲折,千里不绝。其冲处则建空心敌台,高或三、四丈,广或十四、五丈。凡冲要处,或四、五十步一台,缓处或二百步一台。每台百总一人主杀敌,台头副二人主辎重。
五台一把总、十台一千总,皆以南兵充之,每一、二里铃柝相闻为一墩,每墩军五人主瞭望,每路传烽官一人,有警举烽,左右分传,数百里皆见。”11
古北口,是万里长城上战事繁多的关隘之一。
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五代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
晋将刘光濬攻刘守光,克古北口。后普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契丹主入寇,还至虎北口。……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金人败辽兵于古北口。……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蒙古侵金,兵至怀来,金人拒之,败还。蒙古乘胜至古北口。”12
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燕王朱棣率兵北出古北口,征伐元末残余势力,大获全胜而归,减轻了古北口外的军事压力。
明史上著名的嘉靖庚戌之变,这里是主要战场。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七月,贪生怕死的大同总兵仇鸾,得知蒙古族俺答部图谋进攻大同,慌忙遣人送重金贿赂俺答,并与俺答私订移兵他处,不进攻大同的盟约。八月中旬俺答兵沿潮河而下,攻占古北口,大举南侵,一直打到北京城。在宫中只顾作乐求仙的嘉靖帝和众臣惊恐万分,北京城里更是一片混乱。俺答军围京城三昼夜,在城外抢掠大量财物、牲畜和人口,又从古北口原路出关。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既暴露了明朝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也充分证明了古北口战略地位的重要。此后,明朝在古北口加强了防守,增设古北口潮河川等部参将,并设了左营游击和右营游击。
古北口附近,随山势向上修建的城墙及敌楼,由于人为及自然的原因多倾圮。然险要高峻处损坏较小。潮河西岸山坡上原有一座姊妹楼,当地称双楼,建筑十分独特,为两座空心敌楼连壁而筑,今已毁,只存残基。
长城经古北口,至密云与怀柔县交界处其大致走向为:过古北口西水关,向南至陈家峪、西台子,然后转西北方向至白马关。出白马关后经西白莲峪、黄峪口、石城,然后在小水峪西北约五华里的地方,出密云进入怀柔界。这段长城长约二百零二华里,现查共有敌楼二百三十四座,其中较好的八十七座,圮残严重的四十七座,坍毁或只存基础的一百座。
长城经古北口,过潮河西城墙被拆毁的地段以后,砖墙保存较好,仅大部分垛口坍掉。城墙至卧虎山最高峰两侧变为码砌的石墙,构筑十分简单,坍塌也很严重。向西继续过两座敌楼后,长城至干沟西南,在向南的转折点处,石墙较为坚固,整体较好,局部坍圮。此处,有一条砖石砌筑相参的向北分支。此分支约长八百米,有空心敌楼五座,中间的一座较好,其余全部坍毁。长城由此转南至潮关西沟,为石砌城墙,大部分较好。长城南转后,在明长城内侧,有一条坍成石堆状的长城,先与主体长城基本平行,向着潮河关方向而去。
此长城构筑较为简单,看情况修建年代要早于较好的石砌长城。
由潮河关西沟向西至小城村的长城,龙潭沟以东石墙大部分坍圮,靠龙潭沟处墙体尚存高三至五米不等。由龙潭沟向西至小城村,因山势险峻未筑墙,只设有敌楼。今小城村住有三户人家。石筑城堡除在北角有些圮坍外,其余保存尚好,城堡西侧墙有两个砖券拱门洞。
由小城村至西台子之间,群山环绕,峭壁悬崖,十分险峻,此处依险设防,筑有敌楼,未筑城墙。西台子回东侧山梁上尚存一溜坍塌成堆状的石墙;西侧山梁上石筑城墙早已毁平。在此段长城里侧山坡上有两道坍塌成条痕状的石墙遗址。
西台子口,据考应为陈家峪正关。据《四镇三关志》载:“永乐年建。”13明时,自将军台至此关东的长城,归古北路管辖。由西台子口至西驼古庙洼段长城,东半部多为以险制塞.西半部多为石砌城墙,虽有坍塌但墙体尚存。有半城子至下营的公路,由西驼古庙洼穿过长城。
西驼古关,据《四镇三关志》载:“永乐年建正关。”14由西驼古庙洼至白马关段长城,多以险制塞,断续有石筑城墙,墙体较好。
白马关南为下营,有白马关河由北入关南流,注入白河。据《四镇三关志》载:“永乐年建。”15关口内外设有两道边墙,今有冯家峪至翻字牌公路从白马关通过。关外侧边墙当地称为二道边,现仅公路东存一小段残坍石墙,公路西有较好石墙至山断崖处止。内侧边墙当地称一道边,是白马关主体长城,关口东侧为尖山峭壁无墙,路口西有砖墙至山崖断壁止。此段砖墙的砖已全被拆走。白马关城堡已大部坍毁,仅部分南墙和砖砌券拱南城门尚较好,门额上有石匾阴刻楷书“白马关堡”。
长城由白马关向西以险为障,只筑有四座空心敌楼,过白马关西行约四华里,长城顺山势南转。由北化石岭村的北山尖上,往南有石墙,构筑坚固保存较好。北化石岭村南长城线上有一石砌围城,虽早已荒芜,但城墙尚好。城西墙为主干长城,由北化石岭经南化石岭至杏树岭为连贯的石砌城墙,但多已坍塌,只少部分较好。
由杏树沟至孟思郎峪村,长城以险为障,多未筑墙。孟思郎峪口,有两座较好的空心敌楼,南北相峙。这两个楼子的建筑形式,东侧有门居两箭窗中,南北各三箭窗,西三箭窗,楼的条石基座占楼高约二分之一,窗门全部是花岗岩石框。
由西白莲峪长城转北偏西约五华里后转南,至山峪口门子村。这段城墙大多为石砌,墙体较好。口门子村北有一座较好的敌楼,南门额上镶一石匾,上书“石白麻地峪四十二号台”。此楼较大,东西为三通道,南北三通道,有砖梯居楼内东侧墙南窗旁,顶有哨房,哨房朝东有门居两小箭窗中,房内西墙壁正中原镶一碑,现已无。
长城由山峪口门子陡崖上向西行约八华里,至三观庙山顶后转南至黄峪口,除以险为障外,其它为石砌城墙,墙体较好。
黄峪口原也有两座空心敌楼南北相峙,但今只存一座,另一座为先年修公路时所毁。所存之楼居关门南,楼顶上垛口尚存。由黄峪口至石城,石砌城墙基本连贯,除个别地段构筑简单倒坍严重外,大部分保存较好。黄峪口胡家楼西墙门上有匾书:“石白石浒沟二十五号台”,此楼西的一座较好敌楼门上亦有匾书:“石白鲇鱼顶五十三号台”。
鹿皮关,何年所建无考。有白河由口入关,南流注入密云水库。
长城由白马关至此约六十华里,所经山势异常险峻。出关沿白河山势复杂难行。今关口设施已荡然无存,关口处建有一座跨白河大桥。
长城由石城至黑山寺段,除山势险峻未筑墙外,全为石墙,构筑简单的部分自然坍塌严重,构筑较为坚固的部分,保存较好。长城过水堡子关口继续向南为五座楼出,山上有五座保存较好的空心敌楼,楼间石墙多构筑简单早已残圮。据当地老乡说,第三座楼原有汉白玉石碑一块,今无。第五座楼中也有一块石碑,今保存于水堡子村农民张连稳家中。碑文记叙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五月修建这座敌楼的尺寸和负责施工的把总、督工、管工队长、边匠头,石匠头、泥水匠头的姓名。
长城由黑山寺经白道峪、牛盆峪、小水峪至密云怀柔两县交界处,除利用山险未筑墙的地段外,多为石墙,圮坍也较严重。
白道峪关,据《四镇三关志》载:“永乐年建。”16有白道峪河由此入边向南流入白河支流。此关极偏僻,旧时来往行人很少。关口早已被洪水冲毁,只在一圮坍的敌楼基座。牛盆峪、小水峪两座关口,亦为永乐年间所建,关口建筑亦早已毁于洪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明史·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16,第887页。
2.3.4.5.6.7.13.14.15.16.《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清抄本,卷2,第34、37页。
8.《辽史·圣宗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11,第125页。
9.《金史·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24,第575页。
10.《日下旧闻·边障上》清康熙二十七年刻本,卷36,第24页。
11.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中华民国六年铅印本,卷下,第10页。
1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卷11,第5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