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县、怀来县辖长城
涿鹿县地处张北高原,为冀北、冀西山地接合部,县南与涞水县相连,东和怀来县及北京市接壤,西北隔黄河与宣化相望。
涿鹿县历史悠久,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1
涿鹿县南部山区,群峰障蔽,势若屏藩,所以绝大部分地方以险制塞未筑城墙,仅在一些可通步骑的地方设敌楼或墩台。
涿鹿境内今保存最好的一段长城就是蟒石口乡马水村附近的长城。这段长城由道沟村北向东南方向蜿蜒,止于狼烟山脚下,长约十五华里。马水口关居此段长城之中。
据《大清一统志》载:马水口“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始设守军,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建正城,又建圈城于北岭上。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设守备把总,嘉靖二十三年改守备为参将”。2
马岭口关建筑已毁。由关口两侧,层叠而上,长城随山蜿蜒起伏,十分壮观。马水口长城墙体多为条石砌筑,今残存各半,保存较好的地方砖砌垛口尚存。这十五华里长城上,现存砖砌敌楼二十七座,多较好。敌楼门额之上原皆嵌有石匾,但今有的已被毁坏。“马字拾壹号台”匾存,字为阴刻横书。
由涿鹿县长城继续向东北经北京市门头沟区,至怀来县境。
门头沟区仅沿河城乡有长城建筑。这段长城西南起自小龙门口,经沿河口东北止于狮子沟口。这其间共有砖砌空心敌楼十六座,皆为沿字编号,敌楼建筑结构全为三通道,保存多较好。敌楼门额上亦皆嵌有石匾。小龙门口的“沿字拾伍号台”和洪水门的“沿字拾贰号台”以及十一、十四号台,修筑得最为精细,保存也最好。有的敌楼石券门框雕有精美的图案,有的敌楼砖券顶部则有砖雕花饰。海拔一千六百七十米黄草梁上的“沿字陆号台”至“沿字壹号台”保存得也很好,楼与楼之间多砌有石墙,今墙圮坍较重。
沿河城建于永定河南岸河湾的一个转角处。城依山势南高北低,今保存较好。
怀来县地处内长城外侧,为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冀西山地的接合部。县境南北群山起伏,中部形成自然盆地,其地理位置,历代为兵家所重视。
怀来县,元朝属龙庆州。据《明史·地理志》载:“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属永平府。三年三月属北平府,寻废。三十年(公元1390年)正月置怀来守御千户所。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改为怀来左卫,明年曰怀来卫,直隶后军都督府。”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六月改属万全都指挥使司。3
长城顺山走向进入怀来县后,因山势险峭依山为障未筑墙。依山为障地段的走向为:由麻黄峪村向东到水峪口,然后继续向东,跨永定河至水头村西南广坨山南的挂子庵山。由挂子庵起,始有石砌城墙。当地有“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挂子庵”之说,以佐证此处向东较大一段距离无筑墙的事实。
从桂子庵起,长城的基本走向为:先向东北过水头村水门口后不远,转向北至大营盘村北,又折向东跨东花园至镇边城的公路抵牛金山北坡。过牛金山北坡长城迂回向东偏北延伸,至黄台子正东九十度转弯折向西北,至上陈家堡后,出河北省怀来县境,入北京市延庆县的石硖村界。这段长城约长二十四华里,共有砖石结构空心敌楼一百五十六座,其中较好的三座,圮残极重的十七座,被毁仅存基础的一百三十六座。
长城由水头村挂子庵起沿山梁而下至水口关门,有五座砖砌敌楼,但今均已毁掉,只存残址。此段石墙墙体虽有圮坍但总体尚存。
水口关门今尚存一券拱门洞,现此门仍为长城内外通道。向南沿河床可至北京门头沟区境,向北至怀来水头村。当地称水口关门为大门。门洞两侧各有一座敌楼,今已毁仅存残址。水头村李安家中保存有一块原嵌在关门北侧楼门额上的石匾,字迹完好,横刻:“黑字西肆号台”六个大字,匾尾竖刻一行小字为:“隆庆伍年肆月吉日创立。”据老乡介绍,水头村北隔一山梁有一名黑冲沟的地方,不知黑字号是否由此沟口的长城排起。另外,水头村农民韩广志家中保存有一块从长城敌楼中搬下来的已被折断的汉白玉碑,此碑完整,字迹清楚,为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季秋之吉,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左侍郎延津周泳巡边的记功碑。
过水口关门后,长城顺山而上,沿山梁北去,至大营盘西北蒋家梁上,全部为石砌城墙。构筑坚固,自然毁坏很少。墙外侧连垛口高约五至六米左右。很多地方的垛口尚好。墙里侧较低,高约二米左右。内侧女儿墙多已圮坍。这段城墙上尚有一个可通墙外的砖砌券拱门洞,但已无一座较好的敌楼。外井沟乡庙港村佟思亮家保存有一块万历十一年季春,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分兼理粮饷兵部左侍郎延津周泳巡边记功碑。另外在庙港村庙内藏有一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十月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部御使歙县汪道昆等阅视蓟辽保定等处边务的记功碑。两块石碑的碑体较好,字迹清楚。
长城由大营盘村西北的蒋家梁继续向北行一段后,便折向东南,抵板达岭口,今有东花园至镇边城的公路由板达峪口穿长城而过。这段长城坍塌稍重,有几处已无墙样。这段城墙上有十二座砖砌空心敌楼,已全被拆毁,只存残址。路口两侧原筑城墙已毁掉无存。在大山口乡大营盘村农民封金生家保存有一块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孟夏之吉所立,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使谭论巡边的记功碑,碑体完整,字迹清楚。
长城过东镇公路后,继续向东,由牛金山北过,后转为东南方向至老虎头山电视转播塔。这段石砌城墙毁存相参约各占一半,毁坏部分皆为自然坍塌状。这段城墙上的三十七座敌楼全部被人为拆毁。靠近电视塔西侧的一段石砌城墙较好,还存有部分垛口。
长城过老虎山电视转播塔后,转为东北方向约二华里,又折向东南约二华里又转向东北,经黄台子村南的官子沟至村东的“九个楼”。
这段长城虽坍塌较为严重,但总体来看墙体尚存,个别地段墙体尚较完好。
长城由“九个楼”往西北方向,依次称“八个楼”、“七个楼”……直到上陈家堡村东河北怀来县和北京延庆县交界处的“一个楼”。这段城墙原多为条石砌筑,但今条石几乎全被人为拆毁。
九座楼中,仅九、七两座较好。“九个楼”东西墙将有三箭窗,南、北墙各有石券拱门。但楼砖砌垛口已全部圮坍。“七个楼”东、西墙各有六个箭窗,南、北墙各有石券拱门,楼整体较好。八、六、五三座楼均圮坍一至两面墙。“四个楼”至“一个楼”被拆毁,只存残基。
另外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战役发生地,土木堡即在怀来县境内。土木堡地处内长城外侧,在今怀来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东略偏南十六华里处。
据《畿辅通志》载:土木堡本名统幕镇,后讹为今名,“明永乐初置堡”。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英宗朱祁镇在此被瓦剌也先所俘,土木堡亦遭毁坏。“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就故堡修筑,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复修。周二里有奇。当长安岭、红站口之冲,为襟要之地。”4
现在堡城砖砌墙虽遭破坏,但城堡的整体规模尚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史记·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1,第3页。
2.《大清一统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30,第17页。
3.《明史·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40,第904页。
5.《畿辅通志·关隘三》,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影印本,卷69,第29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