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关于长城-〉各地长城-〉山东的长城-〉穆陵关

作者:刘世松

  刘世松老师,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山东省沂水县马站中学历史教员。
  1. 穆陵之名
  2. 穆陵关的设置
  3. 齐长城简说
  4. 穆陵形势总论
  5. 穆陵战事
  6. 穆陵关文物古迹
  7. 穆陵风情
  8. 开发穆陵关


穆 陵 关
作者:刘世松 2002年10月26日发表于长城小站

长城小站提醒旅行者和背包客:长城的存在,源于您的爱护!


  5.穆陵战事
  三千多年间,穆陵关战事频繁,刀枪剑戈,硝烟弥漫,关前各乡镇出土的大量剑、戈、箭簇、战马遗骸等,向世人诉说着一幕幕铁血风云。然而,穆陵关最著名的战事却是不战而取穆陵。东晋十六国时期,古齐国的土地上建立起鲜卑族的南燕政权。东晋义熙五年(4O9),南燕主慕容超兴兵抢掠东晋的淮北地区,东晋大将刘裕率兵反击,水陆并进,征伐南燕。慕容超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征虏将军公孙五楼献上中下三策:“晋军强劲果断,利于速战速决,他们初来锋锐气盛,不可以立即迎击它。应当据守大岘天险(穆陵关),阻截晋军使其不得深入我境,以旷日持久的战法,来消磨晋军的锐气。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选拔精锐骑兵二千人,沿着海边南下,切断晋军的运粮道路;再派左将军段晖率领大军,顺大岘山东进,从而对晋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这是上策。命令各地将吏凭险固守,计点军资仓储而留足所需物资之外,其余的一律焚毁,铲除田间禾苗,使敌人来了得不到可以利用的东西,以坚壁清野的办法,来等待敌人可能出现的破绽,这是中策。放纵敌人越过大岘山,我们再出城迎战,这是下策。”慕容超听后说:“我们京都地区繁荣昌盛,人口众多,不可能一下子都把他们迁入城内固守;青苗已布满田野,也不可能全都铲除,假如说采用此种铲苗守城的办法,可以保全性命的话,我也不能同意这样干。我们现在是据有五州地盘的强国,山河环绕而地形险固,战车万辆,战马万群,即便让敌人越过大岘山而进到平原地区,再从容不迫地用精锐部队袭击它,敌人也必为我们所擒获。”尚书令慕容镇则建议说:“倘若依照陛下的旨意去做,也必须是在平原地区每十里处驻扎一支部队,构筑好工事,以便利于使用骑兵。同时,我们应当越出大岘山去迎战敌人,而一旦迎战不胜,还可以退守大岘山。不应当放纵敌人进入大岘山以里,而给自己造成被动挨打的困难局面。从前成安君陈余不坚守井陉之险关,终于被韩信所打败;诸葛瞻放弃马阁山险不守,最后为邓艾所擒杀。我认为天时不如地利,扼守大岘山以阻截敌人,是诸种对策中最好的对策。”慕容超听后还是不予采纳,只是命令驻莒、梁父二地的部队,整修护城墙,选练兵马,养精蓄锐以等待晋军的到来。这年六月,晋军已进至穆陵关前的东莞县城,慕容超忙派遣左将军段晖等率领步骑兵五万人,进据临朐。
  东晋方面在出兵之前,已对南燕军队是否扼守大岘的可能性作了充分的考虑。当时有人提出,“如果敌军死守大岘,我军如短期内不能攻克,那么,我军的后方补给就将出现严重困难。到那时,军无所资,不但不能前进,就连安全南撤也不可能了。”但刘裕认为:“鲜卑性贪,略不及远,既幸其胜,且爱其谷,必将引我,且亦轻战,不可能扼守大岘。我军只要过了大岘,那还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呢?”大军沿葫芦岭北进,翻越龙山,直取穆陵。果如刘裕所料,穆陵关全无南燕军踪影,雄关变空关。晋军不费一兵一卒,轻取穆陵天险,刘裕大喜,指天而笑曰:“虏已入我掌中。”下令筑五色坛祭天。部下不解:“我军尚未与敌军交战,将军为何如此高兴?”刘裕笑道:“大军已过天险,将士必有死战之心;庄稼遍野,无缺乏军粮之忧,我已胜利在握。”刘裕挥军直趋临朐城南,南燕军方起而迎战。双方激战一昼夜不分胜负。刘裕便暗下派一支军队,绕到南燕军背后,一举攻下临朐。这时,慕容超才知弃关的危险,但为时已晚,只好向广固(南燕都城,今山东益都)撤退。刘裕紧紧追击,南燕军大败,十余名大将战死,大批军需物资落到晋军手中。慕容超退守广固,东晋军围城攻打,经过半年的激烈攻防战,晋军最终攻克广固,慕容超被俘,押送晋都建康处死,南燕灭亡。
  无独有偶,南朝宋景平元年(423),旧事竟在同一穆陵关重演。当时叔孙建攻青州,檀道济从彭城率军赴援。叔孙建的部将也劝他据大岘天险拦击檀的军队,叔孙建不听,结果檀道济军队进到临朐,叔孙建见大势已去,烧了军营后逃走。
  南燕失险亡国,前人多有评说。如高绗《青州怀古》:“寄奴(刘裕小名寄奴)南来气如虎,只手席卷青齐土。大岘空关战鼓鸣,降王槛车送吴楚。”安真《登郡城怀古》:“广固城残说寄奴,至今遗垒半模糊。五龙夜塞虚凭险,万马南来笑失图。”
  历来都认为,南燕之所以被东晋攻灭, 主要就是慕容超没有听取公孙五楼等的正确意见,弃大岘而不守所造成。毛泽东在阅读《南史·宋高祖本纪》时,对东晋灭南燕之战作了认真分析,别出心裁地批注:“守大岘亦无用。”这里,毛泽东并不是只从军事、战役学的角度看问题,而是从政治上、战略上,从整体上、根本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毛泽东读此史时,已是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大政治家、大战略家的毛泽东深知,地利对于战争固然重要,但从根本上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不是地利,而是民心。南燕国内矛盾重重,并不稳固。少数民族统治中土,汉人不服。慕容超刚愎自用,性贪而无远谋,难成大事。因此,即便南燕扼守大岘,也只能苟延残喘一时,最终逃脱不了灭亡命运。由此可见毛泽东政治、战略眼光的远大、敏锐、深邃。
  穆陵关的最后一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底,日军逼近济南,韩复渠十万大军不战而逃,山东形势骤紧。38年2月,日军板垣师团从青岛登陆,沿胶济铁路西进,拟两路南下,一路经诸城、莒县,一路经青州、沂水,目标是占领临沂,直取徐州。第五战区第二游击司令刘震东,率部在莒县一线阻击日寇。主要由爱国青年学生组成的海军陆战队第五大队六百多人,从青岛撤退到穆陵关,由大队长陈宝骥率领,地方武装配合,在小关、大关、穆陵关一线,与日军浴血奋战,顽强阻击。血战五昼夜,终因敌强我弱,实力悬殊,我军以大队长陈宝骥及数百将士的英勇牺牲,谱写了一曲抗日救国的悲歌。莒县城同时失守,刘震东司令及部属壮烈殉国。当年参加穆陵抗战的老战士刘宗钧,为我们留下了《穆陵抗战》的诗篇:“穆陵关前挫敌锋,海军健儿展雄风。血沃齐鲁垂青史,愧煞南逃十万兵。六百英烈壮山河,功过自有后人评。试看关顶鏖战处,故垒依稀记峥嵘。”
  穆陵关本来就是齐、鲁、莒等国的结合部,春秋战国时期,疆界并不固定,你来我往,时有伸缩。穆陵关由于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成为各国攻略的重点,同时也成为融汇四方文明的大熔炉。齐国疆域曾延伸到穆陵关南一百五十余里,鲁国东进将疆土扩展到穆陵关以东,并筑郓、诸两城固守。莒国以穆陵关为西北边界,吴国、越国也曾将触角伸向穆陵关,楚国更是一度攻破了穆陵关防线。乐毅伐齐,又将燕国势力推进到穆陵关以南。穆陵关成为齐鲁燕楚等四方文化特别是军事文化的集中展示地。东晋谢玄攻前秦、刘裕伐南燕,在这里驰骋纵横。金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又在此安营扎寨,建立政权。明初徐达、常遇春北伐,留下“朱营”一串。清道光年间,捻军经此南下,遭清悍将僧格林沁所部凭关阻击围歼。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在此筑碉堡,设岗楼,挂起膏药旗。中共中央派遣八路军115师主力从陕北来到沂蒙山,成为抗日中坚。于学忠奉蒋介石之命,率东北军主力在沂蒙山牵制日寇,将苏鲁战区司令部驻扎在穆陵关前。在这里,于学忠与徐向前会晤,共商抗日大计。日军组织五万之众,对于学忠东北军反复大扫荡。解放战争时期,陈毅、粟裕统帅的华东解放军又在这里驻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驻守此地的我人民军某炮团,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屡建奇功。在中国历史上,象穆陵关这样弹丸之地聚军事神奇,实属罕见。
<< 4.穆陵形势总论 [ 回到首页 ] 6. 穆陵关文物古迹 >>

欢迎指正,欢迎投稿!!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20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