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您
访问
长城小站
!!
您当前的位置:
长城专题
->
长城数据库系统
->
长城文献资料库
[
登录
]/[
注册
]
长城文献资料库
志愿者入口
[使用说明]
·带
图标的图书,表明在库中有全文。
·带
图标的图书,表明有外部参考链接。
·带
图标的图书,表明在库中有PDF下载。
[相关链接]
欢迎访问小站长城数据库系列:
·
中国长城建筑数据库
·
中国长城地理信息系统
·
长城小站谷歌长城专题
·
中国长城碑刻铭刻数据库
·
历史年表
·
长城法律公文库
·
长城景区数据库
·
长城专家库
·
长城视频数据库
·
小站图书室
·
边墙史料书库
.. 阿伦主编
·
小站首页
长城文献资料库
分类浏览:
学科
地域
发表时间
年代
作者
期刊
排行
最新评论
最新更新
图书信息
《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
作 者:
史念海
出 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4年第3辑
发表时间:1994-03-01
正 文:
贰 两相对立局面的形成及其有关长城的作用
长城是有关军事的设施。这是说建筑长城是用以防御敌对势力的进攻的。长城的建筑正可以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两相对立的局面,因而其中的一方有了建筑长城的必要。在悠久的历史时期,对立局面的形成并非一 ……
您需要在登录后才能查看全文内容,请您点此登录或者进行新用户注册...>>
简单注册后,即能免费阅读1000多篇长城相关的论文,欢迎您注册为长城小站的用户,参与我们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左传》僖公十五年:“(晋惠公)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晋灭虢在献公时。其时华山之下当已入于晋国。
2.《左传》文公十年春:“晋人伐秦,取少梁。夏,秦伯伐晋取北徵。”北徵在今陕西省澄城县西南,更远在少梁的西南,是晋取少梁之前,曾经取得过北徵。
3.《史记》卷四四《魏世家》。
4.《史记》卷五《秦本纪》。
5.6.《史记》卷五《秦本纪》,又卷一五《六国表》。
7.《史记》卷一五《六国表》载雕阴之战于秦惠文王五年和魏襄王二年。卷四四《魏世家》载于襄王五年。《魏世家》还说这一年魏出兵四万五千。卷五《秦本纪》载于惠文王七年,并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就是魏予河西地的年代,《史记》的记载也显得参差不一。《魏世家》载于魏国战败的同年,《秦本纪》则在秦国战胜的次年。
8.《战国策》卷二○《赵策三·秦攻赵蔺、离石、祁援章》。
9.《战国策》卷二一《赵策四·秦召平春君因留之章》,《史记》卷四三《赵世家》。《赵世家·正义》引《括地志》:“平都县在今新兴郡,与阳周县相近也”。唐无新兴郡,亦无阳周县。阳周、汉县,在今陕西省子长县西北。或谓平都亦当在今子长县西北。按《赵策》未载平春君入秦年月,赵世家则谓在悼襄王二年。其年为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43年。在此之前,秦昭襄王三年(公元前304年)已移上郡治所于肤施。若平都在今子长县西北,则正位于由肤施通往咸阳大道的西侧,且在秦昭襄王所筑的长城之下,似与当时情势不合。因当时秦国已经强盛,不可能允许在其北陲要地尚有赵国插足之处。颇疑其在肤施至咸阳大道之东,近黄河处。秦汉时的县辖地相当广大,上郡北部也应如此。大道之东近黄河处别无他县,亦当在阳周范围之内。
10.《战国策》卷二○《赵策三·秦攻赵蔺、离石、祁援章》。
11.《史记》卷四三《赵世家》。
12.《水经·河水注》。
13.14.《史记》卷一五《六国表》。
15.《史记》卷一一○《匈奴传·正义》引。
16.拙著《河山集·二集·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
17.《史记》卷一一○《匈奴传》。
18.《史记》卷一一○《匈奴传》。
19.《史记》卷一○《文帝纪》。
21.《史记》卷九九《刘敬传》。
22.《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23.《汉书》卷六四《主父偃传》。
24.《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
25.《史记》卷一一○《匈奴传》。
26.《后汉书》卷九九《南匈奴传》。
27.《后汉书》卷六五《张兴传》。
28.西汉的户口数字见《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东汉的户口数字见《续汉书·郡国志》。
29.《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
30.《资治通鉴》卷六九《魏纪一》。
31.《隋书》卷八四《突厥传》。
32.《周书》卷一九《杨忠传》:“与突厥伐齐,忠留尔朱敏据什贲,游兵河上。”《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夏州》:“什贲故城,在朔方县理北,即汉朔方县之故城也。什贲之号、盖番语也。”
33.《元和郡县图志》卷四《丰州》:“永丰县,北人又谓之贺葛真城,周武帝保定三年,于此置永丰镇。隋开皇五年废镇,置永丰县”。
34.沃野镇本北魏北边六镇之一,其后废置。《周书》卷一九《杨忠传》:“保定四年,大军又东伐,晋公护出洛阳。令忠出沃野,以应接突厥。
盖沃野镇虽已废置,其故地仍在,故杨忠得由此出兵。
35.《隋书》卷八四《突厥传》。
36.《隋书》卷八四《突厥传》。
37.《隋书》卷八四《突厥传》。
38.《明史》卷四○《兵志》。
39.《明史》卷四一《地理志一》。
40.《明史》卷四一《地理志二》。
41.《明史》卷二二八《外国传·朵颜传并附福余、泰宁传》。“成祖从燕起靖难,患宁王蹑其后,自永平攻大宁入之。谋胁宁王,因厚赂三卫说之来。成祖行,宁王钱诸郊,三卫从,一呼皆起,遂拥宁王西入关。
成祖复选其三千人为奇兵。从战。天下既定,徙宁王南昌,徙行都司于保定,遂尽割大宁地畀三卫,以偿前劳”。《明史》卷九一《兵志》亦载此事,所言略同。《明史》卷四○《地理志》却说:“北平行都指挥使司,本大宁都指挥使司,……永乐元年……侨治保定府,而其地遂虚。景泰四年,泰宁等三卫乞居大宁废城,不许,令去塞二百里外居住,天顺后,遂入于三卫。”与《三卫传》及《兵志》不同。
夷考其实,若非成祖以其地畀三卫,大宁何至于内徙。正是由于大宁内徙,与其东西相呼应的东胜、开平、全宁等卫也难于固守。东胜卫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内徙,开平卫亦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内徙,全宁卫更于永乐元年废省。若三卫于天顺(公元1457——1464年)后始入居大宁故地,则东胜、开平、全宁等卫何至于纷纷先期内徙和废省?可见《地理志》之说有悖于当时的情况。
42.《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历代州域形势九》。
43.《明史》卷九一《兵志》。
44.《明史》卷二二七《鞑靼传》。
45.《明史》卷二二七《鞑靼传》。
46.《明史》卷九一《兵志》:洪武“二十五年,又筑东胜城于河州东受降城之东,设十六卫,与大同相望”。所说和《明史》卷一九八《杨一清传》不同。按唐受降城共有三处,西受降城在丰州西北八十里,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地,东受降城在榆林县东北八里,见《元和郡县图志》卷四《丰州》。三城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城在今临河县东北,中城在今包头市西南,东城在今托克托县西。杨一清所说:“受降据三面之险,当千里之蔽”,可能指中受降城而言。明初所筑东胜,乃在东受降城,故杨一清谓其“舍受降而卫东胜,已失一面之险。”
47.《明史》卷九一《兵志》,又卷一九八《杨一清传》。
48.《明史》卷九一《兵志》,卷一九六《夏言传》,卷二○四《曾铣传》。
49.《明史》卷七六《职官志》《志》说:“凡总兵、副总兵,率以公、侯、伯、都督充之”。
50.《明史》卷二二七《鞑靼传》。
51.《明史》卷七三《职官志》。陕西巡抚的具体职称为“巡抚陕西地方赞理军务。”宪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加“提督军务,”后改“赞理”。
52.《明史》卷七三《职官志》。按《明史》卷九一《兵志》说:“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设固原镇。先是,固原为内地,所备惟靖虏。及火筛入据河套,遂为敌冲。乃改平凉之开成县为固原州,隶于四卫,设总制府,总陕西三边军务。”按固原镇本为陕西镇,设于宣德年间,与山西镇同时设置,非迟至弘治十四年。《明史》卷四二《地理志》固原州的设置在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亦非弘治十四年。《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小王子及税罗干之子火筛相倚日强,为东西诸边患。十一年(公元1498年)秋,王越既节制诸边,乃率轻兵袭敌于贺兰山后,破之”。王越既已节制诸边,则不必待弘治十四年始设总制府。检《明史》卷一七一《王越传》,所言也和《职官志》相同。《兵志》又说:“(世宗)喜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移三边制府镇花马池”,亦与《职官志》所说不合。当以《职官志》所说为是。又按《王越传》:“(弘治)十年春,廷议设总制府于固原,举定西侯蒋琬为总兵官,越提督军务,控制延绥、宁夏、甘肃三边。总兵、巡抚而下,并听节制。诏罢琬,即以越任之,三边设总制自此始”。这是说,固原一地兼驻有镇守陕西总兵、巡抚陕西地方赞理军务、总督三边军务三大员。三大员各司所事,不应混为一谈。
53.《明史》卷一九八《杨一清传》。
54.《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二《宁夏后卫》。
55.《明史》卷一九八《杨一清传》。
56.《明史》卷二二七《鞑靼传》。
57.《明史》卷二二二《王崇古传》。
58.《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
59.《明史》卷四二《地理志》。
[
返回
]
评论
发言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用户名:
密码:
若不填用户名,则显示留言者为[匿名]。若填写用户名与密码,则会进行认证并登录(该登录状态不能保留,当浏览器关闭后登录结束,如需保留登陆状态,
点此登陆
)。如果只写用户名不写密码,则显示为“[未验证] 您输入的用户名。”,匿名或者未验证的留言将不可编辑、删除
验证码:
请在左侧框中输入右侧图中的字母或者数字,如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标 题:
评 论:
表 情: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